整体保护西安古城,减少中心区密度,对古城功能重新界定,把行政、交通、经济、居住等功能加以剥离,逐步形成风格浓郁的文物保护、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专题旅游服务和美化、绿化地区,恢复古城的格局和风貌,使得老城和新城明显不同。城墙内侧重点整治,如顺城巷景观道改造和城墙外侧林地系统规划,分别指导。
西安建筑风格定位为历史为表、现代为里。不应简单将水泥建筑复古历史,而是在建造水泥建筑的同时,融合进历朝历代的色彩、风格、文脉、符号等一些元素,还考虑到生活、消费和旅游的需要,形成西安特有的文化走廊。西安作为世界历史名城,城市颜色规划应以灰色、土黄色、赭石色作为主色调。在此基础上,作同色系的变化,如灰、白、黑等色彩,再适当增加一些鲜艳的色彩,体现西安十三朝古都的皇家风范、皇家气魄。
应注重城市文脉,建立城市文化地标体系,建立城市历史和文化纪念碑体系,收集整理与古代长安有关的各类文化资源,包括诗词歌赋、文人逸事、故居等,并映证到城市空间上,借助城市地标体系、雕塑体系、纪念碑体系以及其它表现手法作为载体,增强城市文化的可读性,增加城市景观的标识性。
西安应该大力发掘民俗文化价值,启动民俗文化保护工程。在城乡社会急剧变迁,各种民俗在其原生地岌岌可危的形势下,西安作为大都市要担负起抢救、保护、延续城内及周边地区民俗的历史责任,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要抓紧对秦腔艺术、关中民居、关中女红、地方戏曲、长安古乐、泥塑彩绘、剪纸皮影、社火锣鼓、节令游娱、地方小吃、方言歌谣等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展演,兴建专题民俗博物馆。


保护发掘宗教文化资源。古长安是中国古代佛、道及伊斯兰教的集中地、融合地、传播地,保护、发掘、利用西安有益的宗教文化资源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制定宗教文化资源保护政策及地方法规,采取综合保护措施,对宗教祖庭及庙宇遗址集中的宗教文化带,要确保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对名刹古寺的文化遗址保护用地要从城市规划上予以保证。支持祖庭大寺开展宗教朝觐旅游、文化交流和正常的法事活动。
重点保护周、秦、汉、唐重大遗址和陵墓保护区域。统一划分城市功能区,把周丰镐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及唐大明宫遗址等作为城市组团间的隔离绿地。结合古遗址的特点和地理环境,用不同的绿化手段来标识曾有的宫殿、城墙,建设遗址公园、博物苑,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陵墓要实行严格保护,在控制性保护区内,严禁挖塘取土和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在相对保护区,可根据城市规划进行与文化主题及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主题园区,探索保护与利用良性互动的途径。
西安文化氛围浓厚,应注重现代文化建设。现代文化建设该加强特色,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要确定一些战略性项目,并长期延续下去。要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文化及装备制造业优势和地区辐射能力,形成旅游、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文化等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国防工业、装备业、高新技术研发和生产三大基地。
改变以往城市建设重物不重人的倾向,将广大市民作为建设西安文化体系的主体和主要工作对象。提升现有的西安人文研究机构的工作能力、研究、水平。建立一批西安历史名人纪念馆、开设市民讲座、学校开设乡土教育。
西安的每一个区应拥有自己的文化的特色。对于西安而言,在穿行历史的长廊中不同的街区和不同景点之间应产生一种探究寻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