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坡道

总平面图
规划内容与特点
城市设计充分体现上海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的特征和现代气息,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外滩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最大限度地为市民提供优美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打造上海最经典的滨水景观区域和公共活动中心。
精心设计公共活动空间,最大限度满足大人流量对于公共活动和观景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
外滩是上海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但受制于交通压力和空间局限,活动舒适度不高。且每年五一、国庆、元旦等极端高峰日人流量达100万人/日,舒适度极差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针对大人流活动的特征和需求,规划提出外滩地下通道建成后,将地面车道缩减为4条机动车道加2条备用车道,主要解决公共交通和到发交通,从而大大增加了地面公共活动空间。外滩人行过街以地面为主。
规划在人行道与防汛空箱之间增设中间高度的平台广场,滨江地区由空箱顶和坡道、活动平台和广场,以及地面人行道形成三条南北向连续贯通的人行通道,疏解高峰时段的南北向人流。
此外,规划对现有防汛空箱顶部平台局部加宽,在主要人流交汇处和重要观景点设置广场,强调广场空间对人流的容纳性,同时提供举办节庆活动的可能,以增加公共活动和观景空间。利用舒缓的坡道联系不同高差以消除安全隐患。
通过多方面的设计处理,最大限度地释放公共活动空间,以适应外滩巨大的人流活动的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市民和游客创造充裕流畅的滨水休闲空间,体现以人为本。
更好地展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改善外滩地区的生态环境,打造上海最经典的滨水城市景观。
外滩是上海最经典的历史风貌区,也是上海的景观标志区域。城市设计充分尊重历史建筑的地位,滨水区作为历史建筑的“配角”,追求整体简洁大气的空间形态,突出外滩的历史文化风貌特征和现代气息。
规划以不同标高的平台和广场,作为滨水地区整体环境的重点,形成丰富充裕的公共活动空间序列。对防汛空箱顶部平台进行局部改造,在陈毅广场北侧增设观景平台,与中间高度的平台广场共同提供更好的外滩建筑观赏场所和人流活动休憩空间。
规划设置了四处各具特色的广场。其中,黄浦公园西侧入口处拆除大门、围墙和零星建筑,开辟广场,黄浦公园与外滩源绿地同步开放;位于南京路口的陈毅广场将比现状扩大一倍,增加休闲、观景空间;在福州路口增设中间层次标高的节庆广场,提供观赏外滩历史建筑和举办节庆活动的场所;在延安路口,以气象信号台为中心形成广场,展示外滩历史变迁。
此外,规划以舒缓的坡道作为空间联系的主要手段,提供安全的活动路径和丰富的观景体验。适当加宽西侧人行道,增加沿历史建筑的公共活动和观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