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参与内容的深入性
规划突破常规的公示及宣传形式,设计各种方式引导居民参与规划方案的设计以及规划原则与目标的制定上来。
例如通过对居民意愿的调查分析,就可以明确要不要保护、保护与改造什么、如何保护与改造、改造重点又是什么等等核心问题,实现了居民可以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图建设家园。
公共参与使城市规划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减少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次规划通过转变规划师角色,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全程引导居民参与规划,有效激发了各族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居民的规划意识,真正体现我党执政为民的政策,促进民族和谐与社会稳定。特别是在南市区这个西部民族地区其意义尤其重大。广泛而深入的公众参与也使本次规划不再仅局限于一种规划结果,而是转向规划过程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规划成果也由单纯的技术文件更好地向公共政策转变。
(三)规划创新——汲取文化精华,延续地方特色,逐步就地更新
规划将居民关心的改造内容与地区长远发展相结合,变大拆大建为就地逐步更新。南市区整体功能定位为环境优美、安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观光特色风貌区。
方案构思延续和梳理原有社区发展肌理,汲取民间传统文化精华,使社区的功能安排、空间格局、建筑形式等与当地文化传统的延续和生活习惯的保留相结合,并逐步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针对整体格局、街巷尺度、建筑高度与民居形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控制要求,延续自由灵活、平缓宜人、标志点缀、水系穿插的传统形态特征。主要措施包括:
严格保护传统的根系状街区格局与街巷肌理、维持现有街巷走向与空间尺度,不得随意改变与拓宽街巷宽度,历史风貌保护区新修与拓宽路宽度不应超过12米;新建与改建住宅应保持街坊与院落传统布局形式,院落面积以200—300平方米为宜,两组平行院落组成街坊,面向巷道组织人口;在南市区内部限制多层与高层建筑在南市区的渗入,清真寺、公共建筑等景观节点作为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高度不宜超过12米;结合街巷组织对沟渠水系进行整治与梳理,部分恢复具有重要价值的沟渠水系,例如:沙伊渠、四村斗渠等;保护传统街巷空间元素的多样性与观赏性,加强水渠、绿化、铺装、小品、路灯及房屋的有机融合;新建与改建建筑鼓励使用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形式、材料与风格,禁止建设与地方风格不协调建(构)筑物。
同时在南市区内划定四片历史风貌保护区,按照历史街区保护要求进行控制与引导,为上报省级或国家级历史街区打下基础,并分别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及传统文化、商业字号、传统地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与保护提出控制要求。
2.以保护传统格局、提高可达性为目标,不任意拓宽取直道路,而是延续传统肌理、梳理完善道路组织、因地制宜进行道路断面设计,通过大量密集的根系状街巷形成路、街、巷的道路系统。
其中路主要为城市过往交通服务,街是南市区主要的机动车道路,服务于南市区内部交通,巷道主要为南市区行人和自行车设置,并满足消防车进入。高密度巷道是南市区道路一大特色,通过打通断头路,合理组织单向交通以及安排回车与错车场地等特色方式解决交通出行问题;断面设计综合考虑通行、水渠、消防与绿化等因素灵活确定,尽量减少拆迁;道路与巷道全部实现硬化,建议城市道路路面用水泥、沥青铺装,巷道和广场铺装建议用砖或透水材料铺装,硬化前应结合排水规划对垫层进行下挖处理。
3.倡导资源保护、居民受益、游客满意的健康旅游模式,结合风貌与文化特色安排旅游内容与路线,引导庭院式旅游为主的观光产业发展,以居民受惠为目标,增强南市区的经济活力。
突出地方特色,促进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产业化,形成以“传统风貌和民族风情观光”为主体、以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式旅游为导向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例如安排特色街巷观光、文艺表演、特色餐饮、工艺品加工与零售等内容;积极发展发展庭院经济与作坊经济,除设立若干旅游接待户、发展家庭旅游接待外,也形成一些有组织的手工业作坊,生产加工民族特色纪念品。
4.结合旅游设施安排公共服务中心提升社区活力,除安排城市型、特色型以及街区型公共活动空间外,重点设置街头巷尾的休闲交流空间,见缝插针、灵活布置,营造和谐的邻里社区。
规划1处城市型公共活动空间——南市区公园,与多条特色观光街道相连通;规划12处特色型公共活动空间,依托清真寺或标志性公共建筑成为街区的标志;规划30处左右的街区型公共活动空间,主要指街区内部满足市民活动需求的小型广场或公园绿地;规划大量街巷型公共活动空间,其布局见缝插针、灵活布置,满足邻居交往休憩。
以风貌特色保存较好的街巷为基础,建立特色街巷网络,串接南市区内重要公共活动空间、景观特色区。规划南市区的特色街道包括:阿依墩街、果园街、哈什街、伊犁街、前进街等共计13条;规划南市区的特色巷道包括:果园街十巷、哈什街六巷、新华西路十一巷、阿依墩九巷等共计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