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人员:刘力飞、沈迟、张震、殷会良、茅海容、黄瑾、洪昌富、王滨、官晓红、李荣、焦宝华、陈树仁、张继生、陈虎、于晓梅
编制时间:2006.6-2007.7
获奖等级:一等奖
一、规划背景
伊宁市位于新疆西部、伊犁河谷中部,历史悠久。南市区是伊宁市的老城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地区,面积12.34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人,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该地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艺术与文化价值特色突出,民居与环境始终保持着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特色,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与风俗习惯;二是设施水平落后,居住环境较差,大部分道路没有硬化,基本没有排水管道,渠道污染严重,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和文化设施,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严重落后的居住环境使南市区居民的改造意愿非常强烈,但是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格局与改造方式因与现状矛盾较大而无法实施。
2006年6月至7月进入调研阶段,确定工作内容与技术方法、开展社会调查。2006年8月至1o月进入初步方案阶段,确定规划目标与原则,初步方案设计与汇报。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进人中间方案阶段,修改与深化方案,形成初步成果。2007年3月至6月进入成果阶段,方案汇报与评审,提交最终成果。
二、规划特色与创新
(一)思路创新——探索“有机成长”的老城区改造模式
规划不再满足于道路与基础公共设施的改造层面上,而是以建设和谐文明社区、促进民族团结为目标,探索一条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有机成长型”改造思路。
1.风貌特色:尊重地方文化习惯,保护与加强风貌特色。
2.现状问题:解决居民关心的实际问题,更新设施水平。
3.经济活力:提高地区经济活力,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
4.建设实施:加强后续建设的管理与引导,形成共建公约。
(二)研究方法——以点推而、公众参与、建立模型库形成政府与居民携手共建的组织、决策与建设模式
规划方法为开展广泛、开放、贯彻始终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有多样性与深入性两个突出特点。
1.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结合编制过程不同阶段,设计多种多样、丰富有趣的公众参与方式。除了进行针对性的社会调查,还进行了多次座谈会与入户走访,得到了南市区居民积极热烈的响应。
初步方案出来后在闹市区开展了以“情系南市区、携手建家园”为主题的街头公共宣传活动,组织专业人员担当规划方案讲解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居民,广泛听取老百姓的意见。
以“我心中的南市区”为命题,组织中小学生作文与绘画比赛、当地电视台还做了南市区改造相关的专题报道,促进整个社会关注规划的进行。
成果阶段还举行了市民汇报会,晚上10点在露天搭建的临时会场举行,向居民双语讲解规划成果,过程中数次响起居民热烈的掌声。
将公众参与内容纳入最终成果进行备案,在成果出台后制作并分发规划宣传手册,便于居民了解与监督规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