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量见附表。
第七章 工程治理措施技术方案
第一节 滑坡治理工程
丽江古城区金虹山自然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本次规划经过多次实地踏勘分析,规划区内有多处坍塌,滑坡的迹象,并有两条发育的冲沟,水土流失严重。经多方考虑及论证,综合考虑方案效益,景观绿化,工程造价,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出如下方案:
1、退台式挡土墙
金虹山电化厂沟西侧山体,其一半山脚被冲沟环绕,另一半山脚下为居住区及工厂,由于冲沟的常年冲蚀,山体出现滑坡迹象。治理方案为绕山体设置上下两道环状挡土墙,以加固山体,阻止山体滑移。另外金虹水泥厂西北侧山体坡脚和文昌中学后山坡脚处,因地震造成山体松动,有山体滑移隐患,其下均为建筑群,必须加以治理。治理方案为绕山脚滑移段设置挡土墙进行支挡。这些地方均较接近居民区,为了不影响山体的景观,挡土墙墙面不宜外露过多,考虑到生物治理后的遮挡效果,选择用1.3米的浆砌片直挡墙进行支挡,挡墙基础埋深1米,外露0.8米,墙顶宽0.8米,墙背采用40cm厚的碎石反滤层。同时采取退台式布置,以满足此类地形条件下挡墙支挡的力学要求。为满足在退台上做绿化的需求,挡墙退台宽度设计不小于1.5m,保证墙顶结构厚度外加宽度不小于0.7m的种植带。依据地形情况,每处挡土墙均退两台,即设置三排挡土墙。在地形稍缓的地段,可适当增加挡土墙的退台宽度。经过挡土墙退台处理后,不仅能加固山体,阻止山体滑移,又能让山体的绿化形成一道道宜人高度的绿色屏障,大大提高环境质量。
抗滑移退台式挡土墙编号为A1~A4。(挡墙具体位置详见《挡墙平面布置图》)
2.挡土墙和减载治理措施
挡土墙编号为B1~B7处,即金虹山东侧(林业公司后山)坡脚等处,有多处陡坎,陡坎处土体松动,有自然陷落和断裂现象,稍受自然界外力作用即会部分坍塌。坡面上植被稀少,土体裸露,自然坡面较大,高度较高。但是此类滑坡坡脚下地形均较缓,为缓坡、平地或洼地,是天然可靠的抗滑地段。故在此类滑坡处采取设置抗滑移挡土墙并与减载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设计在滑坡的前缘,设置2.5米高重力式俯斜式挡土墙,用以支挡土体,设计挡土墙长度共计666.3米,墙背坡度为1:0.25,墙面坡度为1:0.05,墙顶宽0.6米,挡墙基础埋深设计不低于1米,墙身采用M10水泥砂浆和毛石支砌而成,墙上设计有泄水孔,墙背采用40cm厚的碎石反滤层。
减载措施即在滑坡体上部减重或脚部加填的办法,使滑坡的外形得以改变,重心得以降低。这种方法可以使滑坡的稳定性得到根本的改善。根据B1~B7滑坡的实际地形,可以将山体上部较松动的土体移到坡脚回填,即利用滑坡上方的减重土石堆于前部抗滑的地段,使山体滑坡面坡度减小,配合滑坡前缘的挡土墙,起到固坡防滑移的效果。在对滑坡体作减重处理时,必须切实注意施工方法,尽量做到先上后下,先高后低,均匀减重,以防止挖土不均匀而造成滑坡的分解和恶化。对于减重后的坡面要进行平整,及时做好排水和防渗。在滑坡前部的抗滑地段,采用加载措施,以稳定滑坡。当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地加强堆土的反压作用,可以将堆土修成抗滑土堤,堆土时要分层夯实,外露坡面局部干砌片石,大部分地方种植草木,以满足山体绿化和景观的要求。土堤内侧修渗沟,土堤和老土之间应修隔渗层。(挡墙具体位置详见《挡墙平面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