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路、河道绿化
道路、河道绿地以线或带状分布为特点,联系着全市分散的各类绿地,代表着一个城市大环境绿化的风貌。
市中心区的道路大部分为一板两带式,近年来,新建的道路为三板四带式,一板两带式道路的行道树主要是悬铃木,部分道路为国槐、白蜡。规划对现有道路绿化要改变树种单一的状况,增加常绿树种比例,逐步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四季常青的绿化格局。新建和拓宽改造的道路要有 1.5—2米的分车带,分三板四带式,绿岛绿化以低矮常绿灌木和草坪、地被植物为主。主城区的道路及通向县(市)的道路要规划成三板四带式,三环路的两侧要各留出10米绿带。中心区的黄河、奎河,目前绿化已初具规模,特别是黄河故道绿化带已成为市中心区环境优美的滨河游憩绿地,是市区重要的风景旅游观光带,也是全省有名的滨河绿地。规划要求,以简洁明快、开放式的布局进行两岸绿化,改善水质,建设码头,开展水上活动,把故黄河变成中心区的一个水上游览风景线。奎河沿岸绿化要充实提高,形成水清岸秀的景观,建成完整的滨河绿地。
主城区内河流较多,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发展水上旅游,对京杭大运河、丁万河、荆马河、三八河、故黄河、玉带河、引河等流经主城区段的沿河两岸要建设成滨河绿带,带幅不低于 15米,特别是京杭大运河要建成带幅不低于50米的滨河绿带。
(六)云龙风景名胜区
云龙风景名胜区由原规划的 38.5平方公里扩大到62平方公里,向南延伸至汉王水库南山脊线,扩大后的风景区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行规划和建设,作为城市主要的游览胜地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基地,在原四个景区基础上增加新景区,把云龙风景名胜区内的山川、河湖名胜古迹通过游览线贯穿起来,浑然一体,构成一座丰碑(淮塔)、二条滨河绿带(利民河、玉带河)、三片玫瑰飘香、四座垂钓(云龙湖、汉王、双山子、南望水库养殖场)、五处公园(滨湖公园、彭园、奎山公园、泉山植物园、拔剑泉公园)、恢复泰山庙、在拉犁山附近结合汉墓营建古汉城电视外景拍摄基地、85个林相多变的风景山林等多系列景观。规划要求本区内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60%,2020年达70%(现状是36%),待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确定后,云龙风景区再做专项规划。
八、树种规划
我市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区分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据 1986年的树种调查,适合我市栽培的园林树木有64科、142属、303个种或变种。
树种规划原则:
(一)以近年来适应本地自然条件、抗性强的现有树种为主,积极引进适应本地区的常绿树种。
(二)科学地选择和确定城市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力求创造出徐州的地方风格和特色。
(三)在因地制宜前提下,做到乔、灌、藤、花、草一齐上,常绿与落叶结合比例合理。
(四)按照自然规律,积极慎重地创造条件,进行引种驯化,增加外来树种,丰富植物种类。
(五)风景山林在改造林相时可适当使用经济树种,以增加经济效益。
根据 1988年江苏省建委“关于南京等十三个市《城市绿化树种规划》的批复”,我市基调树种是紫薇、女贞、榆、槐,骨干树种为悬铃木,三角枫、垂柳、旱柳、毛白杨、白腊、银杏、水杉、桧柏、木槿、芫花。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绿化提出的“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树、花、草一起上的要求,我市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应作相应的调整。
为了丰富园林绿化植被,使黄土不露天,今后要大力发展和推广适合我市生长的草坪,宿根及自播繁殖能力强的花卉和地被植物。为解决市中心区绿地面积不足的矛盾,今后要大力推行垂直绿化,引进和丰富垂直绿化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