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
2.1 规划目标和原则
1)规划目标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探求人与环境、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按照城乡结合、公园绿地与附属绿地结合、大中小结合、点线面结合、多样性结合、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各类园林绿地布置均匀,方便市民生活,网络结构合理、体现城市风貌、生态环境优良、山水特征明显、城林关系协调并独具山水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最终达到布局合理、指标先进、功能完备、环境优越、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2)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的原则,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建立共生型的绿地系统;
(2)由"见缝插绿"的绿化模式向整体、有序的绿地系统转变;
(3)"以人为本"原则,保证城市绿地的开放性和均衡性:
(4)历史性原则,与历史文化要素相结合,形成城市特有的绿地景观;
(5)由平面的绿化向立体的、空间的综合绿化转变;
(6)由简单的植物配置向高层次的景观艺术转变;
(7)近远期结合,宏观规划与微观建设相联系,有重点、有步骤地分期实施,逐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2.2 规划思路
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县城中的城市绿地(生态绿地、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划定规划界线,明确其区位、规模和性质;另一方面是对现城中其它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提出规划绿地率控制指标,以确保一定的绿地规模及环境功能。本次规划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县城城市绿地规划:
1)扩大绿地总量,维护生态平衡
在绿地规划建设中,除严格保护现有绿地外,应尽可能开辟林地、园地作为绿地:同时也应及时控制部分耕地作生产防护绿地;以发挥绿地在维护县城区生态平衡中的积极作用。
2)优化绿地结构,强化生态功能
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对县城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着重突出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环境风貌得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名城特色,强调城市绿地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突出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功能作用。强调各类绿地之间及其自身的系统关系;在各类绿地中大力发展公园绿地的同时,积极发展居住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杜绝侵占绿地的现象发生。在公园绿地发展过程中,针对城区滨河地段较多的特点,积极开发建设滨水公园;针对旧城区的特点,大力发展街头绿地,以小、多、匀的绿化广场、小游园充实街头巷尾,形成大小结合,星罗棋布的公园绿地格局。
2.3 绿地系统结构
结合县城区自然环境特点,建立"山、城、河、田、湖"的层次分明的县城绿地系统框架:第一个层次为外围森林生态屏障,第二个层次为组团生态绿化带,第三个层次为沿河系统,第四个层次为绿色通廊,并建设"一心四园、一带五脉"的绿地系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