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设计理念
“对自然进行补偿,引导其自身演替”,有意识地通过生态补偿设计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负影响,并争取经过若干年的恢复,经过自然演替,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可自行繁衍的良性生态体系,使该区域环境得以改良。虽然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们必须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此做出的力所能及的努力与尝试。
三、采用的设计手段
1、基质改良
作为永定河古河道,现状沙坑内全部为沙与大小不一的卵石组成,这是前期自然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图3),但随着环境的改变,此处永定河水早已干涸,沙坑已经纳入到门城新城绿地规划之中,将起到门头沟区城市绿地布局结构中成纵贯南城的重要的绿色景观廊道的作用。而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不可或缺,针对现状土壤因子完全丧失的状况, 必须进行相应输入,并对原有污染地块基质进行改良。表土、有机废弃物、绿肥、固氮植物、菌根植物均是进行基质改良的材料。当然,由于长期的大量建筑、生活垃圾的覆盖,磷、钾、镁和钙等营养元素的缺乏难以由自然过程所恢复,或者需要很长的一个时间,必须通过人为方式来提供。

图3 大沙坑原址完全由沙与卵石构成的现状基质
2、营造植物群落
为了发挥门头沟区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种类及品种。基调常绿树种采用油松、侧柏、桧柏等,基调阔叶树种采用国槐、旱柳、千头椿、臭椿等。另外在种植设计上采用乔、灌、花草混植的原则,并注重选用根系发达的乔灌木,随坡就势进行种植设计,通过大量适于当地生长的多层次的植物种植应用形成种类多样、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图4),同时亦可避免雨水冲刷造成的大量地表径流。考虑到北京市缺水的现状,设计中有意增加了大量的节水耐寒植物,如:毛刺槐、醉鱼草、蜀葵、马蔺等。这些节水耐旱植物在180~250mm降水量水平每年灌水1~3次即可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要求,而在300mm以上降水量条件下,没有灌溉水分补充亦可正常生长并满足园林景观需求。是草坪耗水量的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