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设施投入, 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大型公共设施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及其周围地区,中 小型的在二、三级中心城镇合理分散地布局。 洪山-金山-上街和仓山是全市、全省的科研中心。结合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设洪山、建新 、上街、仓山、马尾、航空城高新技术园区。配套完善洪山-金山和仓山已有的高等教育基地,在上街、福清等地开辟新的高等教育基地。在上街建设新的体育基地。在中心城和福清市区建设全市性、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卫生中心。
20.保护特殊而典型的地带性生态环境。 一是普通绿化,封山育林,沿江、沿海、沿交通干线、 沿高压电线建设林带;在城镇群之间保持“绿心”。二是建立各种类型,特别是水源涵养、生物物种、自然历史遗址、遗产等自然保护区。三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大规模建设对生态环境形成的破坏。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绿心”总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80%左右。
21.旅游开发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 以闽文化为核心,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沿江、沿海展开布局。形成一城(历史文化名城)一岛(海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线(闽江一线和沿海一线)两区(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的总体格局。 结合城市建设,开发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福州旅游体系的核心和主题。平潭岛以自然景色见长,以旅游度假及康乐活动为主。从水口库区至闽江口沿江一线以自然山水观光为主,既是自然画卷,又是历史长轴。沿海一线依托海滨组织旅游、度假及康乐活动。南部山区以宗教、森林为主组织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北部山区开展自然山水景观特色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
根据福州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的特点, 结合各相关城镇建设规划,布局旅游交通线路和服务接待设施,形成合理的旅游服务体系。
三、城市性质和规模
22.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现代化的港口城市。 福州区位优势明显,开放空间较大,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活力较强,在实施闽东南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以实现闽台“三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为契机,加强对外开放,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带动作用,在改革开放中的先导作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两个转变”上的示范作用,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的辐射作用,高新技术的扩散作用,交通通信的枢纽作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23.贯彻执行“严格控制大城市、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使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其中,中心城2000年以前为7‰,2000年至2010年内为6‰。 加强对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和引导,中心城年机械增长量控制在1.0-1.1万人。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暂住人口的管理。规划期限人口控制规模为:2000年市区实际居住人口163.0万人,其中中心城144.0万人。2010年市区实际居住人口200万人,其中中心城170.0万人。
24.“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的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措施必须是十分严格的”,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结合福州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在土地使用上继续从严控制,严格执行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000年市区120.2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100.0平方公里;2010年市区161.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133.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000年市区73.74平方米, 其中中心城69.44平方米;2010年市区80.65平方米,其中中心城78.4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