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功能区划
(1)生态保护区。对区域与城市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自然地域,包括水源地及其涵养区、鉴洋湖湿地保护区、永宁江口生态敏感区、总体规划确定的风景区、中心城区内50米等高线以上的自然山体以及由台州市人民政府所划定的其他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为禁建区。
(2)生态廊道。是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循环,维护城市空间格局,保证城市生态安全的区域。生态廊道为限建区。
(3)生态缓冲区。是具有维护生态连续性功能的自然生态与城市生态过渡地域,包括环绿心生态缓冲区及近郊生态缓冲区等。生态缓冲区为限建区。
(4)生态协调区。为城市长远发展备用地,主要分布在机场南侧和椒北平原。应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区内村镇应集约发展。生态协调区为限建区。
(5)城镇建设区。为城市化促进地区,体现城市生态环境要求。城镇建设区为适建区。
第七十八条 生态廊道规划
(一)六脉。指组团之间以及绿心与外围山体、水体相连的开敞空间,并起到维持城市结构形态,将山、水景观引入城市,连接绿心,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热岛效应,促进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的重要作用。包括:
(1)椒江组团和黄岩组团之间的三山组团分隔带,宽度2000米以上。
(2)黄岩组团和路桥组团之间的五峰山-鉴洋湖组团分隔带,宽度3000米以上。
(3)椒江城区和洪家之间的心海组团分隔带,也是生态休闲与乡土文化的绿化景观廊道,包含洪水调蓄河道,控制宽度800-1400米。
(4)黄岩城区和江口之间的双浦生态廊道,82省道以北宽度控制800米,82省道以南东至食品罐头园区,西至甬台温铁路西侧道路。
(5)黄长复线南部的十里铺生态廊道,宽度500米以上。
(6)路桥城区与桐屿之间的中央山生态廊道,宽度200-400米。
(二)生态廊道。是城市主要的通风、景观、历史文化廊道和生物走廊。包括滨水廊道、防护生态。
(1)永宁江生态廊道。建设滨水休闲生活岸线,保护两岸成片桔林、自然岸线。两岸各控制宽度:城区段40-80米,乡村段80-150米。
(2)椒江生态廊道。以建设生态防护林带和滨水生活岸线为主。两岸各控制宽度:城区段50-80米,乡村或生态缓冲地区段为80-150米。
(3)滨海防护生态廊道。连接陆地与海洋的生态防护林带,是保护中心城市生态安全,防止台风暴潮,降低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危害,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的生态安全带。宽度控制不宜小于300米。
(4)鲍浦生态廊道。结合路桥大道东延线建设,控制宽度为140-300米。
(5)青龙浦生态廊道。结合路院东延线建设,包含洪水调蓄河道,控制宽度300-500米。
(6)金清河生态廊道。控制宽度400-1000米。
(7)西江生态廊道。由西江至东南中泾,宽度80-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