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规划期内形成 “一心、一群、三副、四带、多点”的城乡空间结构。
“一心”:即宣城中心城市。
“一群”:即宣宁广郎城镇群。依托高速、国道、铁路复合而成的交通廊道,组织宣城、宁国、广德、郎溪及有关中心镇在内的宣城市东北部城镇密集地区,形成城镇群体。
“三副”:即宁国、广德、绩溪副中心城市。
“四带”:即依托合杭、(宁)宣黄高速公路形成的2 条主要城镇与新兴产业带以及沿南陵-泾县-蔡家桥-绩溪-黄山高速公路(江北、江南、徽杭高速连接线)、南京-誓节-宁国-宁墩-徽杭高速形成的2条次要城镇与新兴产业带。
“多点”:规划依托其他县城及中心镇作为各自县(市)域的人口、产业集聚区成点状发展。
2.城镇职能结构
市域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为: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
⑴区域中心城市:包括宣城、宁国、广德、绩溪4个区域中心城市。
宣城:人口规模65万人。
宁国:人口规模35万人。安徽省县域经济强市,皖浙边际重要的新型工业生态城市。
广德:人口规模40万人。安徽省县域经济强县,皖苏浙边际重要的工贸旅游城市。
绩溪:人口规模10万人。徽文化核心地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
(2)县(市)域中心城市:包括旌德县城(旌阳)、泾县县城(泾川)、郎溪县城(建平)3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20万人。
旌德县城:以徽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
泾县县城:生态工贸旅游城市。
郎溪县城:皖苏边际工贸城市。
(3)中心镇:共 16 个,人口规模 1-5 万人。
全市共确定水东、水阳、孙埠、港口、中溪 、梅林、十字、狸桥、上庄 、誓节、新杭 、桃花潭镇、 茂林、榔桥 、三溪、新发等 16 个建制镇作为中心镇重点发展,其职能应起到各县市副中心或小区域中心作用,同时开发各自的特色资源和特色工业基地。
(4)一般镇:共63 个,人口规模小于1万人。
以专业化分工为重点,按工贸型、农林资源加工型、旅游型、交通型等类型确定各镇职能发展方向。
3.市域道路交通规划
⑴铁路:完善客货运站场建设,建设皖赣铁路复线工程,加强区域交通联系,发挥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优势。适时建设京福(台)高速铁路、沪(上海)湖(湖州)宣(宣城)城际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