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迅速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提高中心城区的绿地率,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到2007年,人均公共绿地≥9m²,绿地率>36%,绿化覆盖率>41%。
2、远期目标:将连云港市建成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山水资源、文物古迹合理保护利用,园林绿化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花园式城市,创建生态城市。到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11m²,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3%。
规划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1、布局结构
规划区生态绿地结构概括为“一环二横三纵四片”,即构筑一条规划区生态环廊,建立“二横三纵”生态廊道,利用风景名胜保护区开辟四片大面积的生态保护区,作为城市固碳制氧基地和季风通道,沿主要公路、水系建设网状绿化,并将区域生态绿地串联起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生态结构体系。
2、生态廊道布局
“一环”
在连云港市规划区边缘地带,建立以东部海域、滩涂湿地、鱼塘;南部、西部、西北部的农田、林地、风景名胜区绿地以及东北部的滩涂湿地为基础的环状生态圈层,宽度控制在1公里左右。
“二横”
(1)北部生态廊道位于陇海铁路、新港城大道沿线,在陇海铁路两侧建设防护隔离林带。
(2)南部生态廊道位于中心城区的边缘,沿连霍高速公路东西段布置,两侧建设100米以上的生态防护林带。
“三纵”
(1)沿连霍高速公路东部南北段两侧建100米以上的防护隔离林带,并向北与虎山、临港产业区生态隔离绿带相接组成生态廊道,保护前云台山的风景名胜区用地不被侵蚀。
(2)中部沿新墟运河、宁连公路两侧规划100米以上的生态隔离绿带,控制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边缘景观的改善,协调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3) 西部沿蔷薇河建立水源生态保护带,绿带宽度不小于80米,以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净化水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