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态绿地布局
(1)农业生态保护区
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的块状绿地,作为大环境生态基质和生态系统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范围内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16.8万亩。加快农田林网化的建设进程,利用纵横交错的人工干渠实现绿带网络化,每侧绿带宽度不低于8-15米,形成功能完备的林地生态体系。
(2)风景名胜保护区
国家级云台山风景名胜保护区由锦屏山、前云台山、中云台山、后云台山、北崮山、连岛和前三岛等七部分构成,包括陆域面积169平方公里和海域面积32平方公里。
○1保护地带性山地植被类型和山峰、瀑布、山涧、湖泊、海蚀等地形地貌景观。加强基础绿化,扩大植被覆盖面,丰富林相结构,保持水土,改善植物生长环境,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建立完整的植物生态系统。
○2结合生态旅游的发展,重视植物景观及生态环境的营造,改善现有林相结构,增加经济作物,强调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3控制用地建设性质、规模及绿地率,确保环境质量,要求用地建设不破坏风景区景观环境,绿地率一级保护区内不低于60%,二级保护区内不低于40%。
(3)生态景观控制区
东部沿海滩涂湿地及盐场、水产养殖区规划为生态景观控制区,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增加湿地面积和湿生植物种类,健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生态景观。合理开发滩涂,调整区内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型产业,严格杜绝污染严重、能耗大的企业进入。建设沿海绿化生态防护带,提高绿化覆盖率,防止生态破坏和功能退化。
(4)城镇绿地建设区
包括中心城区及规划区范围内的各城镇,绿地系统建设注重空间秩序的建立及人居环境的营造,维护城市的自然风貌和形态特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使城市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空间发展结构
突出“青山、碧海、绿城”的城市特色,形成“城林交融,山海相依,碧园满嵌,绿带网城”的绿地空间发展结构。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1、新海城区绿地系统结构
形成 “一带、三楔、五环、六园”,多核网状的绿地结构。
“一带”:即沿玉带河、东盐河两岸规划30-100米宽的绿化带,形成联系城市各类绿地的绿色生态廊道。
“三楔”:即分布在新海城区边缘的三大块楔形绿地,前云台山、锦屏山及蔷薇河水源保护区,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大环境的支撑。
“五环”:即新海城区外围将风景名胜保护区、农田生态保护区、生态景观控制区相联系的生态环,宽度控制在500米;将陇海铁路、人民路、东盐河、西盐河、玉带河、新墟运河沿线绿带组成四个城区内环,成为中心城区的绿色保护隔离带,将主要绿地串联起来。同时沿东盐河、西盐河控制城市季风通道。
“六园”:即新海城区的六个市级公园作为城市的绿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