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优:对中心组团进行调整和重构,提升土地效率、优化交通、整合功能、改善环境、改造城中村、建设CBD等。
外设:中心城区功能的外溢,主要指服务功能的外溢。
(2)空间结构规划分析——滨河带形组团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采用“一河、四片、五带”的结构形态。
一河:突出汾河的景观功能和服务功能,沿汾河组织各城市功能,成为太原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轴线和景观主轴线,形成“一河两岸”的城市总体格局;
四片:结合目前发展态势,扩大城区规模,同时充分利用自然河流、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等作为主要生态廊道,将城区有机分为4个相对独立、集约发展的城市功能组团(北部组团、中心组团、西南组团、东南组团);
五带:重新梳理现有城市功能布局,在现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城区空间带形拓展趋势、交通导向、主导风向,从西向东逐渐形成西部产业带、西部居住带、汾河综合服务带、东部居住带、东部产业带5大城市功能带。
谋太原
1.太原发展的多动力组合机制
(1)动力一——新型工业化
太原应该本着“特色就是优势、个性就是竞争力”的思想,发挥本地比较优势,构筑特色产业——以煤为主题的清洁能源业和以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为主题,并延伸到上下游的装备工业,在产业组织形式上以构筑产业集群为主基调。
(2)动力二——城市化
尽管从户籍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看,太原的城市化水平非常之高,但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段时间,太原农业人口将进步减少,城市和农村将进步融合,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无疑是太原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与途径之一。
(3)动力三——区域化
随着西部开发的进步推进,东、中、西部产业将融合和协调发展,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将加速成长。太原要尽快摆脱“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从各个层面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区和首都经济圈;
·加强与西部地区的联系,力争成为东西部联系的纽带;
·构筑1小时经济圈,加强太原与圈内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辐射和服务功能;
·与晋中的榆次构筑经济合作区,合力建设以武宿机场、高速公路作为支撑的物流基地。
(4)动力四——产权多元化
加快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改造工作,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促进非国有经济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可以预期,未来太原经济发展将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格局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5)动力五——信息化
从国际经验比较,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必然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相反,根据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战略,我们完全可以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就着手于信息化工作,通过采取“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并行发展方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6)动力六——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太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越快,就越要寻找维系城市这个有机体的根,让市民形成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构筑大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同时,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特色,根本上讲,也取决于城市的人文精神。只有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强化城市人文特色,才能确立竞争优势和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