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级——结合卷桥河居住区、五龙居住区、联棚居住区、巴王店居住区、塘上居住区、太平居住区、艾家居住区、艾家新区等居住区中心设置。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96.04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9.49%,人均8.52平方米。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360.51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64%,人均7.75 平方米。
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现有点军区法院和检察院予以保留,并以此为基础,将区内行政办公功能向五龙区五龙大道两侧整合,形成点军区的行政办公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结合规划的桥边综合产业园,在桥边设置一处行政办公用地,管理产业园日常事务,服务整个桥边片区。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行政办公用地20.38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9%,人均0.44 平方米。
文化设施用地规划
市级文化设施:规划文化中心,包括科技馆、纪念馆等,设置在五龙河口,结合独特的山、江、桥资源,打造宜昌主城区南岸特色鲜明的标志性节点。根据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的需求,规划为其他大型文化场馆预留一定的空间,满足市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区级文化设施:在五龙河口结合市级文化中心设置区级的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图书展览类的文化设施;在南站组团结合商业服务中心和公共绿地设置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类的文化设施。
居住区级文化设施:结合居住区级中心设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小型图书馆、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影视厅、舞厅、游艺厅、球类、棋类活动室;科技活动、各类艺术训练班及青少年学习活动场地、用房等。宜结合或靠近同级中心绿地安排。服务规模为3-5万人/处。用地面积一般为8000-12000平方米。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文化设施用地32.70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78%,人均0.70平方米。
教育科研用地规划
规划巴王店教育科研用地,安排青少年拓展实践基地、市级重点中学,并预留未来高等教育机构建设的用地。
结合桥边生产、生活服务中心,设置一处职业教育用地,与桥边产业园结合,满足部分职业培训功能,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实现产学研一体。
结合庙嘴大桥节点,设施科研用地,为宜昌创智谷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规划中学9所,其中现状保留或迁扩建2所(外国语学校和点军一中),规划新增7所。各中学均衡分布,服务半径不超过1500米。规划小学20所。小学规划服务规模为1-1.5万人/处,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生均用地面积约20平方米。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教育科研用地176.38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23%,人均3.79平方米。
体育用地规划
市级综合体育中心:在东岳二路以东五龙片区卷桥河上游设置一处市级综合体育中心,满足承办国家级大型体育赛事的要求。包括体育场、游泳馆、体育馆、射击场、灯光球场、练习场等设施,并结合体育用地配套建设人车流集散广场、社会停车场和绿化用地。规划总用地约100万平方米。
居住区级体育设施:结合居住区级中心布置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街头体育设施。形式上可结合街头绿地,形成小型的体育公园,大多设施和场地布置以露天为主,也可根据需要设置少量小型场馆或辅助室内设施。同时配建运动场地,0.3~0.7万人设2个羽毛球场,1个篮球场;0.7~1.5万人设2~4个个羽毛球场,2个篮球场或网球场,1座健身房。新建学校的体育设施标准应适当提高,考虑为社会服务,可在适当时候对民众开放。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体育用地99.16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38%,人均2.13平方米。
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在巴王店的卷桥河畔规划市级医疗中心一处,在卷桥河与江南一路交叉口处规划疗养中心一处。承担宜昌总体城市规划确定建立三峡医疗体系中区域服务、康复、休疗养等功能。医疗中心规模30万平方米,疗养中心规模10万平方米。
规划设置区级综合医院三处,分别设置在五龙片区江南大道与五龙大道交叉口处、南站片区长岭河社区中心、桥边片区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居住区为单位进行独立设置,用地面积为500平方米。是集疾病预防控制、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及妇幼卫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医疗卫生用地61.38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7%,人均1.32平方米。
社会福利用地规划
规划区级社会福利院1所,位于联棚乡五龙河沿线,包括500床老年人福利中心和儿童福利院。每街道办事处建一所社区老人福利院,规模30-50床,每床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人,包括老年人服务中心。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社会福利用地6.05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4%,人均0.13平方米。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区级商业服务业设施:规划五龙商业街区及南站站前商业街区,利用人流集散优势,发展零售、餐饮、娱乐项目。规划在卷桥河生态核心设置商务会展中心,建设规模大、设施最集中的商务会展中心,以承担大型商务会议、高新技术产品展示等为主要功能。良好的景观环境资源是其最大特色,与主城区联系方便是其发展优势。安排适当规模的会议度假设施,满足高端会议度假人群的需求。
片区级商业服务业设施:巴王店商业街区,主要设置高档次的餐饮和休闲娱乐设施,营造以休闲、养生为主题的商业街区;桥边商业街区,结合产业园,发展特色商业、餐饮、展销,对周边进行生产和生活服务;艾家商业街区主要发展高端商业设施及郊区型大型商业设施。
居住区级商业服务业设施:规划居住区级商业宜与文化、金融等形成居住区中心。服务内容包括综合食品店、综合百货商场、中西药店、市场、银行电信支局等生活配套设施,餐饮项目宜独立设置。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结构
规划在点军分区形成“一横三纵”的快速路结构。一横为江南一路,两纵为东岳二路、龙桥路和花溪路。
规划在点军分区形成“六横两纵”的城市主干路结构。六横包括江南大道、五龙三路、江南二路、南站路、天台北路、天台南路,两纵包括将军路和五龙路。
道路用地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744.60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84%,人均16.01平方米。
道路等级
点军分区道路网按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建立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交通轴向明确,次级道路健全的城市道路网。
点军分区快速路为江南一路、东岳二路、龙桥路和花溪路。规划红线宽度为36-60米,设中央分隔带,设计行车速度80km/h,采用半封闭形式,严格控制干道上进出口数量,与城市主干路采用分离式立交的方式相连。每侧规划20~50米绿化带。
规划主干路红线宽度36-50米,双向6~8车道,尽量设中央分隔带,设计行车速度60~80km/h,每侧规划控制10~20米绿化带,控制小区路接口。区内的主干路有江南大道、将军路、五龙大道等。
规划次干路红线宽度为25~30米,双向3~4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30~40km/h。
规划支路红线宽度15~20米,双向2~4车道,路网密度控制3~4km/km2,设计车速20~30km/h。
轨道交通
宜昌轨道交通三号线由长江隧道至点军区,沿将军路连接宜昌南站,设置卷桥河公园、奥体中心和宜昌南站三个站点。
快速公交
宜昌南站—姜家湾线快速公交线路点军段,南起南站公交枢纽站,沿东岳二路、庙嘴大桥过江与西陵公交枢纽站相连。设置庙嘴大桥、科教园区、奥体中心、区文化中心、长岭河社区、宜昌南站6个站点。
公交交通枢纽
区内布局公交换乘枢纽4处。分别位于火车南站片区、五龙片区、艾家片区和桥边片区。其中火车南站公交枢纽结合轨道交通站、快速公交站点及长途客运站设置,形成一站式的换乘点,规划用地面积6.29万平方米;五龙组团公交换乘站结合现状公交站场设置;艾家片区公交换乘站结合艾家住区规划新建;桥边组团公交换乘站结合规划的生产服务中心规划新建。
社会停车场
规划社会停车场14处,结合公共服务中心及大型设施布置,以片区为单位设置社会停车场用地,总用地面积29.01万平方米。停车场要求严格进行生态化设计,地面采用植草砖,同时注意加强乔木种植,提高水平郁闭度。
加油站
规划加油站7处,按服务半径0.9~1.2公里设置,总面积3.49万平方米。
慢行系统
点军区慢行系统由城市自行车观光线路和自行车专用道组成,形成“主线+串珠”型结构。结合区域内山体及水体景观资源,规划人行漫游步道,并通过生态桥分离人行步道与车行交通,形成无断点的慢游网络。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结构
点军分区规划形成“一横三纵多节点”的绿地结构。
一横——滨江特色绿化带:滨江紫阳片区、五龙片区和艾家片区与磨基山、五龙山等多座山地相互交错,形成城市建设区和自然山体此起彼伏的独特形态,成为展示点军主城区特色的重要界面。
三纵——依托桥边河、长岭河和五龙河的滨河绿化带:三条水系与长江垂直,纵向贯穿南站片区、桥边片区和五龙片区,串联了主要城市功能核心,形成城区主要的绿化脉络。
多节点——由主要的绿化轴带串联或辐射的公园、广场、大型公共建筑等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基本的服务市民需求的单元。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绿地与广场用地714.92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13%,人均15.37平方米。
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规划分为三级,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和居住区级公园。市级公园包括磨基山公园和卷桥河湿地公园;区级公园包括金狮公园、艾家公园等;居住区级公园结合居住区中心设置。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公园绿地597.28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31%,人均12.84平方米。
防护绿地
由于规划范围内有多条各等级的高压线穿越,为了保证市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在高压线与建设用地相邻的范围内,按相应标准设置防护绿地。
五龙组团和艾家组团局部地块与江面相对高差较小,为了避免江水淹没的危险,规划在这两个组团沿江设置防护绿地。
在桥边产业园与桥边居住社区之间设置生产防护绿地,把居住功能和生产功能进行一定的隔离,保证市民的生活不受干扰。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防护绿地97.74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34%,人均2.10平方米。
广场用地
规划一处主要交通集散广场,宜昌火车南站站前广场,面积4.37万平方米。其余交通集散广场根据集聚规模,结合公共交通设施设置,每处规模按聚集人流量1.0-1.4人/平方米确定。
规划六处游憩集会广场。五龙片区在桥头结合滨江绿化带设置游憩广场,在规划政府前设置市民集会广场;南站片区在区级商业中心内设置游憩集会广场;桥边片区、艾家片区、紫阳片区在片区公共服务中心设置游憩集会广场。每处广场控制在1-2万平方米。
规划至2030年,点军分区广场用地19.90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8%,人均0.43平方米。用地结合行政、商业、文化、体育、商务休闲等功能中心设置。
城市设计导引
重要节点
根据整体城市形象控制的需要,将五龙行政文化片区、奥体中心区、火车站商业核心区、卷桥河生态核心、庙嘴大桥桥头、艾家沿江区域设置为城市形象重点展示区,作为城市的主要地标。
建筑高度
主要高层区集中在夷陵大桥下桥段、火车站东部居住片区、桥边居住片区、艾家滨江腹地及火车站周边,体现城市的现代化风貌。低层发展区主要包括五龙生态居住片区、火车站西部居住片区、艾家沿江片区和紫阳居住片区等大部分地区,强调开发的控制,形成生态建筑的景观特色。其余区内地区以发展多层为主。
视觉廊道
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各景观节点的视线通廊,通过建筑高度控制以及建筑形体设计等手段,创造既视野开阔又内容丰富多样、串连多个景观节点的视觉通廊。为了使城市空间保持沟通和呼应,确定以下视线通廊:滨江各功能组团与江面之间、磨基山与五龙行政文化片区之间、火车站组团保留自然山体与火车站核心区之间。对于视线通廊范围内的建设,要进行控制,尽量以开敞为主。
重点界面
重点处理城市核心区周边界面和面向开敞空间的城市界面的设计。其中主要包括整个滨江界面的处理、桥边河和联棚河两侧沿滨水开敞空间城市界面的处理,也包括高速公路两侧城市界面的处理。
开敞空间
区内的开敞空间包括滨水开敞空间及郊野开敞空间两类。滨水开敞空间主要包括滨江岸线、桥边河、联棚河和卷桥河沿岸、体育公园。建设滨水绿带和步行慢道,增进亲水性。郊野开敞空间主要有磨基山、核心区保留山体,基于对山体的保护,将郊野风貌引入周边建设区之中,形成以开敞空间为纽带的“山—水—城”协调融合的生态城市空间。
景观轴线
规划以滨江带为景观主轴横穿三个主要功能组团,桥边河、长岭河和五龙河为三条景观带纵贯主要城市景观区,加强轴、带之间的联系和渗透。
标志性节点
入口节点:庙嘴大桥、夷陵大桥出入口;公园节点:卷桥河生态核心、磨基山森林公园;滨水节点:葛洲坝公园、三峡古镇(城市综合体)、创智谷、艾家居住区公共中心;地标节点:火车站核心区、工业组团入口区、体育馆、科技馆、艾家组团入口区、创意产业厂房改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