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综合交通:从可达到畅达,建设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1、交通发展策略
政策分区调控,优化空间布局;轨道引领优先,促进功能转型;慢行舒适友好,培育低碳理念;停车差异供应,调控出行结构;交通智能管理,提升出行效率。
2、轨道交通——城际轨道
H3线:直达上海、南京,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Z3线:传递沪宁发展轴能量,辐射苏北腹地。
新长铁路:电气化复线改造,提升服务能级。
3、轨道交通——城市轨道
通勤轻轨:环形放射,规模约百万人30公里。
有轨电车:串联南部城镇。
4、干线公路
优化高速公路互通布局,促进工业用地集聚;优化市域快速路布局,构筑“生态网眼”与“生态通廊”;区分客、货运通道,构建“井”字形货运廊道;打造南部旅游休闲走廊。
5、港口岸线
整合岸线利用、优化港区布局:依托石利、申夏、长山三大港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长三角地区的集装箱支线港、区域性的物流枢纽港。
提升集疏运体系:以公路、内河航运为主;预留疏港铁路支线,加强对新长铁路利用,发展铁、公、水联运。
6、水运交通
内河航道:调整布局,避免穿越城镇中心;提升等级,促进港区江河联运。
旅游航道:服务旅游休闲;增强城市品质、特色。
7、中心城区道路网络
快速路:方格网状,外围形成快速环路,疏解过境交通。
主、次干路:组团式方格网状,加强主城与副城联系,干路网密度达3.35km/km2。
(六)资源利用:从约束到共生,实现有限资源集约利用。
1、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保护: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用地。
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盘活存量,控制增量;提高效益,集约利用;市域统筹,紧凑布局。
2、水资源
水资源保护:保护地表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利用:充分利用长江优质地表水资源,保证城市发展基础用水需求,逐步改善境内河流、湖泊以及湖荡湿地水环境质量,增加传统水资源利用途径,增强城市水资源储备;将雨水、再生水作为非传统水资源纳入城市供水体系,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量。
节水:至2030年末,万元GDP新鲜水耗低于4立方米,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5%,节水器具普及率不低于98%,市政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8%,农业用水水平全省领先。
3、能源
至2030年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和完善以电力、煤炭、石油制品、天然气等能源为主体,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为补充的能源发展体系。
(七)生态建设:从绿色到生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