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规划研究
1 规划范围
阆中古城保护区位于阆中城区西南部,北临新村路,东靠张飞大道,西南以嘉陵江为界,面积为178.40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63.08公顷;建设控制区面积115.32公顷。
2 规划原则
真实性原则 保存历史街区的历史真实性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首先应当遵循的,各项整治工作应当围绕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展开。
整体性原则 以现存文物古迹和大量历史建筑为基础,完整保护构成阆中风水古城的整体空间环境、景观风貌和人文特色。
协调性原则 对建筑、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应包括它们的环境和相关诸多要素。古城内的改建和新建建筑应遵循保护城市传统机理连续性和逻辑性的原则,在建筑尺度、组合关系、色彩、形式等方面精心设计,与传统环境协调。
可持续性原则 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处理好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关系。以有机更新为基础,循序渐进,在整体保护的同时,重点保护、恢复和更新主要的特色地段,最终使古城区和新城区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公众参与原则 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整治直接牵涉到街区内每一个住户的利益,不仅需要政府的执行,也需要公众的理解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不仅利于政府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够得到居民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3 规划目标
3.1 保持阆中古城保护区现存的历史风貌,保护留存的历史信息,包括古城的格局、传统街巷和景观特征等。
3.2 在保护古城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有机更新,改善整体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利用自然山水和风水城市的优势,创造现代优质的人居环境,
3.3 挥古城优势,突出古城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城市文化,开发以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主的多类型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古城阆中的经济发展。
4 保护内容
4.1 保护历史街区与嘉陵江、周边山脉共同形成的古代风水城市的整体景观。
4.2 保护文物建筑、传统民居和其他有价值的建筑或建筑局部。
4.3 保护其他历史遗迹和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等)。
5 用地功能调整 (附表1、2)
6 建筑和院落的保护与更新
保护与更新方式:保护 修缮 维修 改善 改造 整治
7 街巷保护与道路交通
7.1 街巷保护
城内的道路以北街、双栅子街和西街、武庙街为贯穿南北和东西十字轴,沿线集中了古城主要的公共建筑,也是传统城内的主要商业街。而笔向街、白花庵街、屏江街等则是传统的居住为主的街区,由于多是官邸和富商的居所,因此建筑等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