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空间支撑体系规划
第一节 区域生态环境体系
第四十三条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结合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和生态型城镇体系,构筑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支持体系,落实生态功能分区管理,加强区域绿地建设与环境污染防治,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推动珠江三角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十四条 区域生态支持体系
基于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自然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以山脉、水系为骨干,以山、林、江、海、田为要素,构建“一环、一带、三核、网状廊道”的区域绿地框架,并以此为基础,组合、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通过对大型自然“斑块”的保护、抚育及自然恢复,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区域生态支持体系,以协调城镇与自然的关系,维护、推动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1、一环:以珠江三角洲西部、北部、东部的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组成的环状区域生态屏障,共有四处陆域结构性生态控制区,包括以肇庆鼎湖山为中心的西北生态控制区,以江门恩平西部天露山区为中心的西南生态控制区,由广州花都、从化北部和惠州博罗西北山脉构成的北部生态控制区,以及由惠州惠东、惠阳坪天嶂、莲花山脉构成的东部生态控制区等。
2、一带:由珠江三角洲南部近海水域、珠江口湾区、海岸带和近海岛屿组成的近海生态防护带,共有四处海域结构性生态控制区,包括大亚湾-稔平半岛、珠江口河口、万山群岛和川山群岛等。
3、三核:中部、东岸、西岸三个区域绿核,是珠三角外围山林生态区、南部海洋生态区与中部平原生态区之间的生态过渡区域,对改善珠三角城镇连绵区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网状廊道:通过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及诸河水体、岸线,串联自然山体、连片良田和城镇绿化隔离带等,形成网络状的生态隔离廊道,包括区域性主廊道、区域性次廊道和城市生态隔离廊道等,以加强各自然“斑块”之间、“斑块”和“种源”之间的生态联系,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第四十五条 区域生态支持体系建设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