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与坝区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西部开发节点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宜昌市正好是连接中部与西部的交界城市之一,经长江“黄金水道”西达重庆,东连武汉、上海,成为东西结合的“二传手”,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冲。宜昌市也相应提出了“东进中接”的战略。随着宜昌市沿江经济带的全方位开放,在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资金、科研等方面倾斜的基础上,宜昌市经济将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可以断定,未来的宜昌地区将是国内继上海浦东之后经济最活跃、增长潜力最大、发展最有希望的城市之一。
(2)坝区发展战略
三峡工程作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工程,无论在大坝建设期间还是大坝建成以后,三峡大坝所在地将是国内外旅游者普遍认同的世界级旅游区。宜昌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要把宜昌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全国一流的旅游名城,长江沿线重要的经济强市”。今后坝区将大打三峡牌,大打大坝牌,来提高其知名度,这对地处三峡大坝腹地的民族文化度假村也将大有好处。
(3)移民与就业
三峡移民是世界关注的大难题,库区百万移民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如何解决移民的生活、生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稳定、三峡工程顺利进行的政治问题。李鹏总理在1993年考察三峡时就指出,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把发展旅游业同移民安置结合起来。度假村的建设,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饭店业、餐饮业、娱乐业、交通业以及其他零售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一些旅游商品的发展,为解决移民的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4)保护地区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与为当地居民提供生存和发展条件之间的矛盾,一直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困扰人们的难题。1998年长江洪水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虽然葛洲坝与三峡大坝之间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沿江两岸部分地段依旧存在植被破坏现象,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水域污染时有发生。为保护长江水质,保护三峡大坝,基于绿色旅游开发基础上的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开发对增加地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坝区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3、宜昌市、夷陵区与坝区旅游发展背景
1993年,李鹏总理在宜昌考察时指示,要把宜昌建成‘东方日内瓦’,成为国际性现代化旅游大都市。要搞好沿江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发动各方力量来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成为三峡坝区的一项支柱产业。
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所在地宜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有被列为“中国10大风景名胜”、“全国35个王牌景点”和“湖北省四大甲级旅游区”之一,荣登“中国旅游胜地40佳”榜首的长江三峡;有举世瞩目的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更有全球瞩目的三峡大坝水利枢纽正在兴建。在国家旅游局列出的14条国家级旅游线中,第一条就是宜昌所在的三峡线。凭借这些海内外著名的旅游胜景,宜昌跻身于“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并逐步把自己推上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的地位。
夷陵区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但旅游资源及其丰富。鉴于此,夷陵区提出了实施“旅游立区”的战略构想。建设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是夷陵区实施“旅游立区”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需要。目前,三峡坝区只有坛子岭一个景点和三峡工程大酒店一个接待设施,尚未有其它景区和接待设施。民族文化度假村的开发,将成为三峡大坝旅游接待的主要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