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民族文化度假村建设现状和趋势
1989年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园的正式诞生。随后,我国主题园数量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到1999年,全国已建、在建的各种主题园达到2500多个。目前中国主题园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相当数量的主题园市场份额、游客流量、产出效益均比较低下,像深圳华侨城四景区那样长生不衰的主题园实属凤毛麟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投资盲目,可行性研究薄弱;
(2)缺乏宏观调控,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导致恶性竞争;
(3)策划失败,主题重复,缺乏个性;
(4)粗制滥造,建造质量低劣,规划设计不到位,工程施工不精致,现代技术利用少;
(5)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制度不善。
我国目前民族文化村的数量也不少,主要有两种类型:模型文化村(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昆明云南民俗村、北京中华民族园等)和实地文化村(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村、贵州省雷山县郎德上寨的苗族村、从江县高增寨的侗族村和关岭县滑石哨寨的布依族村等)。模型文化村的优点在于选址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可以建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通讯快捷的非民族地区,有利于人们就近了解和接触民族文化,加深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实地文化村的最大优点是真实,上述四个实地文化村都是原地加以保护建立起来的。
目前,高科技、高参与性、高环境质量、城市休闲性成为主题公园所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消闲娱乐需求的增加需要主题公园。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观点,主题公园仍然是目前乃至未来国际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因此,为了发展旅游业,提高中国旅游业的总体吸引力,改善旅游产品结构,根据当地资源、区位和市场优势,适当建造一些人造景观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一些主题公园是相当成功的,为中国旅游产品的更新闯出了新路。主题公园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旅游业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的主题公园建设正处于寻求突破、创新的时期,开发出一个崭新的与众不同的高品位主题以吸引更大范围和数量的游客,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主题公园开发商、规划设计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已有工作基础
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于1994年定项,1995年正式申报,1995年宜昌市计委以“在三峡坝区兴建西陵峡商贸大厦及配套设施”文件正式批复,1997年10月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批准书。2000年,宜昌县计委文件《关于兴建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项目立项的批复》已经批准该项目立项建设。2000年4月在武汉邀请建设部武汉城建学院规划设计院专家、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专家等进行了论证,对项目作了充分肯定。同月,又在三峡坝区邀请省、市、县各级领导和规划、设计、策划、经营方面的专家学者就项目定位进行了论证,肯定了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新颖性,并正式定位于旅游接待、民族风情和民族工贸为主的“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
2000年后,度假村筹委会委托各规划设计单位陆续完成了以下成果。4月,武汉中建建筑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宜昌三峡商贸大厦设计方案》;5月,当阳商贸总汇完成了《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综合旅游小区项目总体规划》;6月,宜昌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宜昌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综合旅游小区可行性研究报告》;11月,宜昌县规划建筑设计院完成了度假村内56个民族居所的单体设计。2001年7月,委托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编制了《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综合小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8月委托夷陵区水电勘查设计室编制了《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