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1998年11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游乐园管理规定》;
(35)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6月14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36)国家计委,1987年,《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中国计划出版社;
(37)湖北省旅游局,2001年《湖北省“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旅游出版社;
(38)宜昌县政府,2000年,《宜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39)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湖北省宜昌县人民政府,2000年1月,《长江两坝间三峡黄牛岩生态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
(40)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2001年,《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综合旅游小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41)夷陵区水电勘查设计室,2001年,《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42)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1999年,《长江三峡库区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研究》;
(43)宜昌县政府,2000年,《宜昌县旅游总体规划》;
(44)宜昌县计委、旅游局、文化局,2000年,《关于兴建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项目立项的批复》。
四、规划任务
1、任务来源
受湖北省宜昌汇华民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委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承担了《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总体暨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位于三峡工程大坝坝址下游的西陵长江大桥南桥头,原属夷陵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总面积86671平方米(130亩)。
3、规划任务
考虑到项目已完成了若干前期工作,本次规划的任务,本着将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项目建设得科学、合理,既符合国家旅游业发展战略,又要符合民族文化、民俗建筑风格及工艺要求,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项目定位与发展思路
项目定位于“民族文化”度假旅游产品,主题是“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突出“民族团结”,体现民族精神。同时,要突出巴楚文化,体现地方特色。项目依托举世瞩目的世纪大坝、世界大坝,抓住“三峡旅游”这一卖点,填补坝区旅游接待设施不足的问题。
项目之所以选址在三峡坝区,主要基于三峡地区蕴含了中华民族5千年的文明历史。这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有炎帝神农尝百草的灵山和大禹治水、黄牛开峡的遗迹,是爱国诗人屈原、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昭君、以及辛亥革命开国元勋邓玉鲮将军的故乡,这里发生过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石牌战役,更是重要的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凝聚着12亿中国各族人民心血。
(2)形象策划
把上述定位和特色提炼出生动、简明的口号,作为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的形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