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取暖做饭的炉具一般设在包内中央圆心之处,烟筒垂直伸出天窗之外。炉灶周围则铺设有毛毡,有些人家还要铺上地毯。进门正面及西面为家中主要成员起居处,东面一般为晚辈后生的座位和寝所。根据包内的面积、形状和高低等不同情况,还适当摆放箱子、柜子、桌椅、板架等家具。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七、达斡尔族——“介”字房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有121463 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 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由于达斡尔族长期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大部分人兼通汉、蒙 古、维吾尔、哈萨克、鄂温克语。信奉萨满教为主。
达斡尔族的村庄都具有独特风格,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芭。院落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修筑在离院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 、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 。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温性能好,是达斡尔族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 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八、朝鲜族——直角房
朝鲜族,有人口190多万,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倾向属阿尔泰语系。
直角房,是朝鲜族的传统民居之一,由堂屋、厢房、灶房和走廊组成,形如曲尺。堂屋大多朝南,冬暖夏凉。后壁有壁橱或衣柜。堂屋与厢房的拐角处是厨房,锅台很大。堂屋建成一座大火炕,隔壁灶房的灶口与火炕相通,可供冬日取暖。堂屋、厢房大多分隔为里外间,有向外拉的门,还有耳门通道。堂屋内间一般住儿子、儿媳。外间住长者,有事或用餐全家都到外间。厢房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但家里人口多时也住自家人。家人和来客进门就上炕,鞋要脱在门口,以保持室内清洁。
朝鲜族住房的构造,主要是木构架承重。地基用土垫起30厘米高的台基,周边再砌上石块。外墙也是先立起木框架,两面编织草绳或柳条,外抹泥浆,白灰罩面,中间充填沙土;也有不填沙土,做成空心墙的。内隔墙多用双面抹灰的板条墙。门窗为推拉式,门窗口的尺寸相同,往往是门窗不分,都可做出入口,窗棂竖向排列密,横格间隔远,再加门窗口狭长,使得本来低矮的房身给人以挺拔秀丽之感。屋顶多作成四坡式,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椽子上铺稻草帘或柳树枝条,上面抹泥,再覆盖30—50厘米厚的稻草,最后用草绳编成网格,将整个屋顶包住,或用草帘逐层相搭接,将屋顶盖满,以防起风将稻草吹散。在城镇中,住宅多用青灰色陶瓦屋顶。瓦顶坡面略有曲线,檐头四角和屋脊两端向上翘起,瓦当和脊头加简单花饰,形成活泼明快的风格。
朝鲜族民居除城镇住宅有简单的院墙外,农村通常不建院墙而和左邻右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