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维吾尔族——平顶庭院式住宅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是民族自称。人口720多万。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信仰伊斯兰教。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他们的传统宗教节日。
维吾尔族民间传统建筑,包括住房和庭院两个部分,呈方形。住房由兼作居室的客室、餐室及后室、储物室、淋浴室等小间组成。面向庭院的居室前多设有外廊,底层外廊多设有炕台,供户外起坐。沿外廊院内内多设有葡萄棚,以便遮阴避暑,院内棚下多做室外活动场所,二楼外廊多为通行过道。由于新疆降水少,所以屋顶一般平坦,可作晒场用。
维吾尔族住房的顶棚多为露明密梁,室内一般砌实心土炕,亦有可取暖的空心炕,高约30厘米,供起居坐卧。墙上开壁龛,放置食物和用具,有的壁龛还构成各种几何图案,并喜在墙上挂壁毯和石膏雕饰。居室地面喜为砖地或木板地且上面铺有地毯。
维吾尔族住所大门的开向很有讲究,不管是庭院还是居室,不是万不得已,一般忌朝西开,因为西方为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之所在,穆斯林忌讳人们随意冲撞这个方向。
新疆地域辽阔,由于各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性,民居形制在发展主流相同的基础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处建议以喀什民居作为样本。喀什是南疆最大的城市,人口稠密,民居用地紧张,多向空间发展,为二、三层楼房。民居中考虑到通达的需要,往往还修建有上连下空的过街桥。
八、哈萨克族——毡房
哈萨克族,有人口111万多。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 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等文字。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毡房(又称哈萨包)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春、夏、秋三季,哈萨克牧民住在可以拆卸和搬运的圆形毡房中;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
“哈萨包”与“蒙古包”略有不同,其顶部呈弧形,四壁支杆为穹窿状。一般就地取材,用红柳做成木栅栏和顶,构成立架,然后在木栅栏外围上芨芨草编成的墙篱,再包上毛毡。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毡房一般向东开门。房门高约1.45米,宽约0.80米,为双扇木板门,上面雕刻着几何图形或用彩色油漆绘成各种花卉,房门离地面较高,以防积雪堵塞。
一顶4个木栅栏围成的毡房,房高均在3米以上,占地面积约为25-30平方米,可作四间房子用。
毡房内的陈设与布置,分成住宿和放物品两部分。前半部放物品、用具,后半部住人和待客。右上方是长辈的床位,左上方是晚辈的床位,右下方放置炊具和食品,左下方放置牲畜用具、猎具和小牲畜。正上方放置马鞍衣箱等。包内地上铺有地毯或毡。正中对天窗处有火炉。在住宿处,有为老人特设的木床,其他人不得在上面坐卧。有时床上遮挂布慢,客人切忌牵动,否则就是失礼。
九、塔塔尔族——”栲喏式”民居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5000多,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少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 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