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彝族
彝族,人口657万多。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 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彝族信仰以祖先崇拜为核心,并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为一体。
五、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万多。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劝、新平等地。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携带乐器。
哈尼族的蘑菇房玲珑美观,冬暖夏凉,独具一格。其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 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火塘对哈尼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烹制食物的器物、温暖和光明的源泉,而且被当作是“血亲家族本身”这一含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整个血亲家族成员的纽带和团结的中心。客人来,热情的主人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 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
六、傈僳族
傈僳族,人口57万多, 云南北部努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是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区。其余散居在附近的腾冲和四川接壤的地区, 多与汉、白、彝、纳西等民族交错杂居。傈僳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结构不完整的文字,经1957年的创制,形成了现在通用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和基督教、天主教。
七、拉祜族
拉祜族,人口41万多。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本民族的原始信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广泛。
八、基诺族
基诺族,现有人口18000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 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 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仑等地。由于多种原因,基诺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50 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
九、景颇族
景颇族,有人口12万左右。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
十、阿昌族
阿昌族,有人口27000多,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在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多与傣、汉等民族分寨而居。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梁 河、户撒两种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讲汉语、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