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普米族——木楞房
普米族,共有人口29000多。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 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 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 . 5 米、宽3 米许 ,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 语为“三玛娃”),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 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或“木垒子”。房屋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上支铁质三脚架,后方有神龛。火塘周围设卧铺,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火塘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 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在上面烤粑粑、烤肉。
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十五、独龙族
独龙族,有人口近6000。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通晓汉语。
十六、怒族——千脚落地房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人口27000多。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 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 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 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傈僳语。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0.5 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 用木板或石板覆顶。
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 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这种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 ,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按传统习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