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苗族
现有人口738万多,主要分布在贵州(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二十二、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现有人口254万多,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 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 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 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 至6 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厚重,固若金汤,这种房屋冬暖夏凉, 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一般要请阴阳先生看 “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 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坐椅”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
二十三、侗族
侗族,有人口250万多,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 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玉 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过去鼓楼都悬有牛皮长鼓一面,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 ,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 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6 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如今,社会秩序安定,长鼓已失去了它传递信息的作用。但鼓楼仍然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侗族民间建筑流行于贵州天柱、锦屏、三穗、剑河等地。木结构,屋壁用杉木板安装,有的喜用桐油漆刷外壁。屋顶用杉木皮或瓦覆盖,屋檐洁白,有的还雕有花鸟图案。以三间三层为一幢最常见,中间的一间为堂屋,作为供奉祖宗专用,左右间可分成二至三间作火塘、卧室、厨房,楼上作粮仓和客房。有的屋旁加偏厦或一间配房,作煮猪食或做碓房、柴房之用。一般二至三小房家庭同住一幢大房子。多半男住楼上,女住楼下。锦屏启蒙地区,楼上住人,楼下喂养牲口。
相对于侗族民居而言,侗族鼓楼更具特色,可考虑建筑。
二十四、水族
水族,现有人口34万多, 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 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 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 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但只有400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术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