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仡佬族
仡佬族,现有人口43万多。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第二十章 中南、东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规划
(一、土家族 二、瑶族 三、畲族 四、壮族 五、毛南族 六、仫佬族 七、京族 八、黎族 九、高山族 )
一、土家族——转角吊脚楼
土家族,现有人口572万多,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 黔江等县也有分布。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土家族没有单一的宗教,而信仰多神。
吊角楼是土家族的主要住所形式之一,也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
土家吊角楼结构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楼。正屋通常是祭祖、迎宾、婚丧大事的场所;厢房用以住人,叫“人间”;“人间”以中柱为界,分为前后两间,前间作伙房,后间住人。
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立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楼板),以木板为壁,一般二至三层。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两边有走廊。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瓜。阳台和走廊的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二、瑶族——吊脚楼
瑶族,共有人口213万多,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瑶族信奉多神,认为万物有灵,世上任何事物都由鬼神主宰。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傍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
住宅随着山势的高低而建造,前后立柱也随地势长短不同地立在陡坡上,房屋分上下两层,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牛、猪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主人可以在廊里做活儿和休息。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
吊脚楼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来舒适,干爽透气,通风采光;有人还说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瑶族人民“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