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畲族——瓦寮
畲族,现有人口657万多,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 点。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畲族民居称作“寮”。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悬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近代畲家住宅与汉族民居格局大致相同,多为土木建筑的瓦房,称“瓦寮”。瓦寮朴实无华,极少装饰品,而且大多随势造间,极少见斜门、假窗和粗糙的“石敢当”等镇凶化吉加物。畲族传统宅院注重土墙墙体的厚实,墙上一般不开窗或者只开小窗,以便避风防盗。一般畲村的周围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枫等乔木,畲族人认为这些树木“培荫风水”。畲族也有以阴阳八卦选择宅地的职业性风水师,他们的理论大致与汉族风水师相同。
四、壮族——全楼居麻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1555万多。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此外, 广东、贵州、云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0世纪5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壮族的传统民居有全楼居麻栏和半楼居麻栏之分。全楼居麻栏为全木构,半楼居麻栏为缺乏木材的丘陵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全楼居麻栏以三开间带偏厦和五开间居多,每开间宽度约四米左右,进深约十米左右。
麻栏分上下两层及阁楼,底层可作牛栏、猪圈、厕所,也可堆放杂务。居住层由望楼、堂屋、火塘间和卧室组成,还设有杂务间。望楼是居住层半户外空间,是休息、眺望、晾晒的场所。房屋内部为前堂后房,侧边为火塘间,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阁楼是利用堂屋和望楼以外的屋顶空间设置的,用来存储农作物或其他杂务,并对居住层起防寒、隔热的作用。
壮族地区在干栏建筑的四周,常用荆棘编成篱笆围成庭院,庭院内种上柑橘、芭蕉、木瓜和翠竹,整座干栏建筑掩映在竹林丛中。
五、毛南族——干栏石楼
毛南族,现有人口72000多,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其余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 地。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毛难族的居室为干栏式样的石楼,干栏内外山墙全是以木、石为结构,结实稳当。干栏一般分为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门外有石制或竹木架成晒台,供纳凉和晒衣服用,采光适宜而又可以防潮。上层的正门两侧是厢房,一般用木板做隔断,供子女住宿用;登梯进堂屋,屋内正中板壁设祖宗神位,神位下安有桌凳。堂屋左边是灶堂,右边放箩筐、石磨之类。堂屋后面的房间是老人的居室。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屋内往往架有不少横杆,用来挂晒玉米、大蒜、辣椒等。
毛难族房屋的屋基多用精致的石料砌成,楼柱是石柱,楼内的台阶是石条,房基和山墙也大部分是由石块制成,连门槛、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头垒砌或雕凿的,这些石制用品上雕刻的花鸟鱼虫更是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