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仫佬族——四合院式民居
仫佬族,现有人口16万多,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0%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仫佬群众过去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
仫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建筑。仫佬族在历史上与汉族关系密切,因此其民居也大量借鉴了汉族四合院的形制,一般建围墙,一栋三开间,屋前建门楼,两侧建牛栏、猪圈,中有天井与正房隔开,厕所另建在屋边或屋后,以保持清洁。仫佬族地区青石藏量丰富,民宅建筑多用青石打屋基,天井多铺加工得相当平整的青石板,檐下走廊也砌上石条。仫佬族室外的墙壁一般不抹石灰,但室内做工讲究,刷得油光华亮,堂屋墙壁上方绘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装饰得美观大方,极富民族特色。
仫佬族民居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地炉建于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中,一天到晚都不熄灭,炉中总有热水。除随时可架锅做饭外,冬天象土暖气设备一样,使堂屋舒适温暖。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屋里的粮食和衣物等都不致发霉。逢年过节,家人亲友就围着地炉吃“火锅”,非常方便。
七、京族——石条瓦房
京族,现有人口18000多,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 4个自然村。京族没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京族传统居室是低矮简陋的栏栅屋,属草庐茅舍一类。如今,到处是石条瓦房,每块石条长75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室内以条石或竹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间。厨房与畜圈在居室旁另建。近年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
八、黎族——船形屋
黎族,现有人口111万多,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海南其他县市与当地民族杂居。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
船形屋又可称“船形茅屋”,黎语称之为“布隆亭竿”或者“布隆篝峦”,是海南黎族人的传统民居。它的外形象一条被高架起来的船,门外有船头(晒台),室内间隔象船舱,整座房子用木柱支撑,离地面1.5—2米左右,用竹片和滕条编成架空地板,靠小梯上下。船形屋主要从海南岛多雨、多台风的天气状况考虑,具有防雨,防潮,防风的目的。
黎族的房屋建筑材料较为简单,一般以木为梁柱,茅草为顶,竹条或细树枝编墙,墙上抹泥。船形屋平面呈纵长方形,一般由前廊和居室两部分组成,居室后面附有杂物间,或在前廊一侧另盖小房一间。前廊的修建有几种形式:一种是进口处的山墙后退形成凹廊,凹廊的大小各户不一;一种是船形屋山墙部分的屋顶作悬山式挑出,挑出部分约1—1.5米,并有茅草复盖,形成前廊;一种是用立柱支撑起门廊,进深可达3—4米,是一种凉棚式前廊。
室内布置居室部分跨度为4—6.5米,深度约6米左右,也有深度达10米以上的居室。居室是全家睡觉和煮食的地方,室内布置简陋。睡床为竹片和木板床,离居室地面约45厘米,架空楼板的居室席地而卧。炉灶为用石头砌成的三石灶或马蹄形灶,通常设在床铺的对面。居室四面用竹子或吊绳搭成棚架,以挂放食物、粮食、种子等杂物。居室或前廊的屋梁上悬挂婴儿的摇篮和儿童玩耍的秋千,成为儿童嬉戏的场所。
船形屋一般不开窗,据称是要防“恶鬼”入室,因此通风采光都很差,加之室内煮食,烟火弥漫,卫生条件较差。黎族地区气候炎热,日常家务如舂米、纺织、编竹藤器乃至休闲、会客都在廊子里进行。因此前廊面积有扩充至18平米或更多一些,前廊还设有睡床,成为具有多功能的空间。
九、高山族——排湾人民居
高山族,现有人口40万多,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3000 多人,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差别较大。目前起码有15种语言,大致可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高山族传统习俗盛行灵魂崇拜及祭祀。
高山族共包括9个族群,不同的族群民居样式不尽相同。渡假村建议以排湾人的民居为模板。
排湾人主要居住在台湾的最南部。住所多建在山腰斜坡上,面朝低处。一般建在地面之上,也有屋内低挖半米左右的。有木屋和石屋两种类型。木屋以方木为柱,木板为墙壁,用木板或茅草盖顶,属于大型的木结构房屋。这种木屋在房梁、房柱、房檐、房门、房壁上都有许多人形或蛇形的雕刻,具有独特的风格。石屋圆木或立石板为柱,片石为墙壁,在山字形的屋顶上垒小块板石为瓦,形似龟壳,也有用大石板盖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