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北京中华民族园
以“民族之光”为主题游园的北京中华民族园位于北京亚运村,也称中华民族博物院,是中国第一个原状展示56个民族的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人文博物馆园。园中花树环绕,庭轩错落,曲经通幽,水声潺潺。它把中国56个民族的生态环境引入园中,使游客走进每一处民族景区,都会亲身感受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这里同时也是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的文化组成部分,体现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主题。
(4)上海民族文化村
1996年兴建的大型旅游风景区,占地300亩,位一青浦,在上海大观园东侧,东临淀山湖,已形成“建筑民族化、活动风情化、环境生态化、餐馆乡土化”之鲜明特色。重点展示10大民族村寨风情,有傣家竹楼、白塔、缅寺、“女儿国”摩梭人、白族民居雕花楼、苗族吊脚楼、佤族的鼓声、苗族的芦笙、景颇族的歌声、侗族鼓楼的飞檐斗拱等民族文化气息。
(5)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
位于海南岛五指山南麓通什市,是一个集各民族民居建设、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于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游览区,也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民族风情旅游区。村里的建筑物完全按照各民族民居特色建造,有竹楼、船形屋、木楞房、三房一壁照、土掌房、蒙古包、四合院20等多个民族居群落。
(6)台湾“九族文化村”
台湾省日月潭附近的“九族文化村”,按雅美、泰雅、赛夏、邹、布农、卑南、鲁凯、排湾9族(大陆一般称为支系)的部落景观,分为9个村寨,每个村寨都有高山族同胞做各种生活风情的表演。
上述各民族文化村,均是以观光为主的民族文化村,基本上没有度假功能。另外,这些民族文化村,都是以部分民族作为自己的文化卖点。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与之相比,除了观光功能之外,更着重度假功能,这在目前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其特色所在。
2、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旅游业的区域合作是指与周边地区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双方的旅游产品进行捆绑式销售。对于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来说,目前发展的问题是:奖金短缺、知名度小。在旅游业起步阶段,区域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周边发达地区的“联姻”,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度假村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使旅游路线变得更为丰富,从而减低了游客的单位出行成本。区域合作最主要的途径是开辟联合旅游路线,将度假村纳入三峡旅游区、全国乃至国际旅游路线体系中来。
(1)资源的互补性
三峡坝区旅游资源蕴藏丰富,不仅有各类自然资源,而且有众多的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宏伟的现代化工程为依托,形成了融自然风光、社会文化遗产、民族风情和现代化工程为一体的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资源。
坝区周边旅游资源形成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有相对原始的西陵峡风光区、黄牛岩生态旅游风景区、以本度假村为中心的大坝观光游览区、以石牌为中心的抗战军事凭吊区、以车溪为中心的民族风情旅游区、以鬼街为中心的野游风景区、以泗溪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区。这种资源分布格局有利于形成相对集中式景点,又可以通过旅游线路将各景点串联起来,以增强游客的感观效果,为开展不同层次的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坝区范围汇集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从远古的桑蚕文化、巴楚文化、自然山水文化、地质文化到近代的石牌军事抗战文化、治水文化、一直到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工程等现代水利文化,而治水文化、名人文化等贯穿着整个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其文化内涵具有“厚重如山,纯朴如水”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