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总体规划
第一章背景分析与规划任务
一、背景分析
1、全国与湖北省旅游发展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0年,入境游客达83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旅游外汇收入162亿美元,增长15.1%。国内旅游收入3176亿元,增长16.6%。近年来,尽管我国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实际上旅游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水平,这也表明了中国旅游业的增长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正如WTO(世界旅游组织)预言,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同时,中国还将成为世界10大旅游客源地之一,名列世界第四,占世界份额的6.2%。目前,我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先导产业来培育和发展。面临全国旅游业发展的这种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乃至三峡•民族文化度假村的开发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处我国华中腹地的湖北省,早在1995年就已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1999年又进一步提出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振兴湖北经济新的增长点。经过多年持续快速的发展,已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基础,旅游业已成为湖北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主要的新兴产业。1999年,湖北省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46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实现旅游总收入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湖北接待国内旅游者和总收入排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武汉市1748.4万人次,104.8亿元;宜昌市495.5万人次,30亿元;荆州市404.7万人次,24.2亿元;襄樊市318万人次,19.2亿元;十堰市293.4万人次,10.8亿元;咸宁市292.5万人次,9.8亿元;黄冈市292.3万人次,9.2亿元;孝感市249.4万人次,5.7亿元;荆门市210.9万人次,7.7亿元;恩施市114.4万人次,7.1亿元。接待国内旅游者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数的有:宜昌市、恩施市、十堰市、黄冈市、潜江市、孝感市、神农架、荆门市。
200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快发展湖北省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优先发展。根据《湖北省“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旅游业将成为湖北省国民经济的重大支柱产业,湖北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203.63~239.05万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142.61~167.49万人次,旅游创汇8.58~10.34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59~1.8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84.39~1488.25亿元;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55~1574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2%以上。
湖北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战略是:以武汉为龙头,宜昌、十堰为重点,形成“一圈”(大武汉都市旅游圈)“两区”(鄂西南大三峡与民俗风情旅游区、鄂西北大岳武当文化旅游区)的空间结构。其中鄂西南大三峡与民俗风情旅游区以宜昌市为中心,主要面向国际观光度假市场及国内观光旅游市场,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依托三峡旅游热线,延伸开发,配套建设,形成以神奇秀美的高峡平湖、雄伟的现代工程、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沉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特色的大三峡与民俗风情旅游区。鄂西南大三峡与民俗风情旅游区的主体是三峡两坝旅游区,以三峡中保持原汁原味的西陵峡风光为背景,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为依托,屈原文化和移民文化为特色,重点开发大坝工程区、黄牛岩大坝览胜度假区、灯影峡石牌景区、车溪巴楚风情区、巴东神农溪及屈原、昭君故里。
2、宜昌市、夷陵区与坝区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夷陵区,古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原名为宜昌县,含“理宜昌达”,“宜于昌盛”之意,2000年改为现名,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位于湖北省西部,环抱宜昌市城区,依托三峡大坝,为三峡的门户,素有“渝鄂咽喉”之称。面积3801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519个村,总人口57.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