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2003;
2、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
3、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99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199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送审稿),2002;
7、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江西省萍乡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1年-2020年)》;
8、安源区人民政府《安源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2002年1月;
9、萍乡市统计年鉴;
10、安源区政府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五、规划原则
(一)保护性开发原则
开发以保护为基础,坚持保护第一,永续利用。旅游开发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的建设。景点保护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保护性开发,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相协调。
(二)突出优势与特色原则
规划中深入挖掘安源革命文化的内涵,突出强调安源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地位,以及安源地处江西与湖南交界的地缘优势。
(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
旅游开发遵循地方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投资首先要考虑经济回报,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市场导向原则
了解客源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区位、交通等客观条件,明确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对旅游发展各阶段的客源市场进行预测,并设计出各阶段适应市场需要的不同深度和层次的旅游内容。
第二章 旅游发展现状与资源评价
一、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安源旅游发展的优势
1、拥有“红色安源”的著名品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是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2、地方经济较为发达,居民有较强的出游能力,有休闲消费的习惯。
3、具有地处江西与湖南交界的地缘优势,在当地旅游吸引范围较大。
4、安源国家森林公园获得批准,既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又为安源旅游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5、被誉为“红土地”的江西省,拥有诸多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大量的革命胜迹、旧址,在全国家喻户晓,影响广泛,安源是江西“红土地”上一颗灿烂的红色珍珠,可以依托江西“红土地”,借势进行红色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