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分析表明,安源区红色革命遗迹和纪念性旅游资源及煤炭工业遗迹旅游资源不但具有全国和国际意义,且具有突出的红色革命和近代工业文化观光功能。
2、文化、宗教及民俗旅游资源地方特色显著、区域功能突出
分布于安源境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庙及设于文庙的萍乡市博物馆最为典型。文庙最早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明嘉靖三年(1524年)改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再次改建,形成了由棂星门、院坪、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东厢房、西厢房、拜坛等组成的四门重檐式木构建筑为主体的格局。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历代统治阶级推崇儒学的祭祀设施,文庙在江西萍乡及周边地区传播儒学思想和造就英才等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建国后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过维修,是目前江西省乃至江南地区规模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文庙。
设于文庙的萍乡市博物馆,主要陈列着十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萍乡先民的活动遗迹和萍乡自新石器时代直至清代末期的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充分反映了萍乡在历史时期辉煌发达的采煤、陶瓷、造纸和爆竹业。
以宝积寺、慈云寺、三侯寺和纯阳观为代表的宗教寺庙是安源区最主要的宗教旅游资源,宝积寺朝觐者常年络绎不绝,慈云寺在观音菩萨的三个生日期间香客盈门,三侯寺则在张相公生日后的一周内香客云集,去纯阳观烧香和提取圣水的朝拜者日益增多。安源境内的四大宗教寺庙的朝拜者及香客,以萍乡市居民为主,株州、湘潭、浏阳和长沙及广东的部分朝拜者及香客在特定节日纷纷前来朝拜。
此外,以傩舞、傩庙和傩面为代表的傩是安源区较为流行的民俗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傩最初发祥于湘赣边界,以驱鬼逐邪、消灾祛疫、迎福纳吉的巫文化为核心,兴盛于唐宋,明清达于鼎盛,在目前萍乡境内甚为流行。安源境内的高坑镇觉庵、茶亭庙、新华庙和安源镇的傩庙是当地最有名的傩庙,现已全部损毁,但傩舞和傩面在安源继续流传和保留,成为安源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上述分析表明,安源境内的文化、宗教及民俗旅游资源,地方特色极为显著,具有突出的区域文化观光及宗教旅游开发功能。
3、生态和城市景观旅游资源为城市休闲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安源区为主要城区的萍乡市,全市总人口180多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多万人,城区现有常住人口近30万人,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20年后萍乡城市将发展成为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与此同时,与萍乡相距不足100公里的株洲、浏阳和湘潭三座城市,未来20年内也将发展成为人口在150万人以上和50万-100万人之间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随着萍乡、株洲、浏阳和湘潭等城市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工作之余和周末休闲将成为这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源区有安源国家森林公园、五陂花海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五陂乌龙山风景区、略下生态农业示范村和萍水河景观带、秋收起义广场、安源新区世纪广场等生态旅游和城市景观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对目前国内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体的都市旅游市场而言,其生态休闲吸引力较小,无法作为目前和未来国内主要都市旅游市场的首选生态旅游及城市旅游目的地。但是,这些生态旅游与城市景观旅游资源,对于萍乡市居民及周边株洲、浏阳和湘潭城市居民而言,则是其工作之余和周末休闲极好的目的地。开发以后,其服务于未来这些城市居民休闲的旅游功能远远大于其提供给其他远距离旅游者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