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划范围为地市合并后的桂林市行政辖区,包括五城区(秀峰、叠彩、象山、七星、雁山)和十二县(阳朔、临桂、灵川、兴安、全州、荔浦、平乐、恭城、灌阳、资源、龙胜、永福),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之间,土地面积27,809平方公里。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的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9.3°C,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桂林市有1,593种动物种类,隶属60目295科;陆栖脊椎动物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400多种;水生物有娃娃鱼、鳗鲡等144种;有包括银杉、银杏在内的高等植物1000多种。
桂林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17种位于全国前列。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平均总水量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建有亚洲第一座超公里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
桂林有悠久的历史。市区宝积山和甑皮岩洞穴发现多种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人类遗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设桂林市,曾长期为广西省府。解放后,桂林为省辖市。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1999年人口476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有壮、瑶、回、苗、侗等十几个民族,共有少数民族68万人。
桂林是桂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基础较好的新兴工业城市。已逐步形成了以医药、食品、汽车、电子为支柱,产品、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根据《桂林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修订稿),“九五”期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幅度1.8%,到2000年为97亿元,人均6,170元,是全国水平的88.5%, 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33.7:33.1:35。
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01-202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近期:2001-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桂林旅游总体规划.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