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第十八条 功能分区
1、风景游览区:风景区核心区,该区以景观保存、生态观光、佛教文化等风景保护和展示为主要利用方式,允许游人进入游赏,应严格控制与风景区无关设施建设,对现存的此类设施逐步拆迁。该区面积包括金顶、洗象池、万年寺、清音阁、四季坪、神水阁、报国寺七个景区。面积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
2、生态保护区:风景区围护区,以植被保存、动物保护等生态环境的保存为主要目的,该区应保持自然状况,不允许游人进入游赏,控制人为设施建设,区内农村居民应控制规模。面积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1%。
3、服务接待区:风景区开发建设区,以提供接待、服务、度假、商业、市政等综合性服务功能为主要目的。该区各处均以生态或温泉资源为依托,要求在充分利用该种资源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的开发强度和居住规模,但应避免城市化。该区包括龙洞、黄湾、报国小区三个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7%。
4、特殊功能区:西南交通大学校园等两处不允许游人进入,面积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3%。
第十九条 规划结构:采用“轴线环状圈层式”结构模式,形成“一轴二环四区”结构。以天下名山——清音阁——仙峰寺——洗象池——万佛顶传统佛教文化游线为轴;结合杨岗——雷洞坪游线形成北游环线,结合天下名山——四季坪——万佛顶游线形成南游环线;以风景游览区为核心区,生态保护区为围护区,服务接待区为开发建设区,外围保护地带为风景环境过渡区,构成风景区同心圆圈层结构。
第二十条 规划布局
1、出入口:规划天下名山牌坊为主入口,张沟桥和龙洞为次入口。
2、接待服务设施:布置于接待服务区、站、点。其中商业、金融等服务设施不宜布置在接待站、点级。
3、度假设施:集中布置于报国小区、龙洞、黄湾三个接待服务区。
4、娱乐设施:集中布置于接待服务区,接待站、服务点级不宜设置。
5、管理设施:规划设置具备政府职能的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景区内分设金顶、九老洞、万年寺、神水阁、零公里、报国寺、四季坪七个管理处。
6、导游设施:规划设置游人中心——导游点二级,形成一中心五点结构。
7、交通设施:
(1)对外交通:规划报国小区设对外交通客运中心。
(2)对内交通:规划采用公路、索道、单轨观光车道、步道、栈道等五种方式联合组织交通。形成双环式交通网络。
8、职工生活设施:规划设置职工生活基地、职工生活区、职工临时宿舍三级,依托旅游镇、接待区、接待站布置。
9、居民生活设施:规划按居民乡(黄湾乡)、居民村(行政村)、居民点(居民组或职工生活区)三级设置,形成一乡十三村布局。
10、基础工程设施
(1)电力工程:景区内以35kV高压供电,设双水井、万年场二座35kV变电站。电源来自峨眉城西和洪雅高庙。
(2)给水工程:布置城市管网、景区水厂、供水站和独立供水点四级,实行分片分区供水。
(3)排水工程:布置城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成套污水处理设备(或沼气净化池)三级,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系。
(4)邮电、电信工程:邮政设邮电分局、邮电支局、邮电代办点三级;电信设交换中心、端局、内部交换机三级有线网,结合无线通讯和移动基站,依托接待区、站布置。
(5)环卫设施:依具体情况设置水质监测点、垃圾收集点和公厕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