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停车总量预测
在规划的公共停车泊位总量中,35%设在市中心,26%在其他区,23%在分区中心,12%在出入口,4%供货运专用。
停车场服务范围,中心区在200米内,其它地区在300米左右。停车容量约为150辆的大型停车设施,可结合实际情况建停车场或停车楼。容量为70-100辆左右的小型停车场,可结合用地开发进行建设,如果为分散开发,可按用地面积把停车泊位分摊给不同地块,甚至可分摊配建的停车场。这样,每个地块的总停车泊位为配建停车泊位加上分摊的社会公共停车泊位。
非机动车停车用地共14公顷,宜利用零星用地分散布置,并在详细规划中予以落实,分摊在每块开发土地中。
9.道路设施建设重点
随着市政府的搬迁,开通新中心区的干路系统,并结合旧城改造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网络。尽快建设形成温州市的快速路系统,以提高路网的快速和通畅,近期应重点建设联系东西向的瓯海大道和江北过境公路,与现状几座大桥以及高速公路、过境公路形成快速路系统,加强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系。为保证快速路系统的通畅,应加强对快速路的交通管理和沿线土地开发的控制。主要解决局部地区交通问题,近期应努力提高城市的支路网密度,适度开通一些支路,如老城区的支路网的适当完善,以及新建成区的支路控制等。近期货运交通由北过境路、原104国道、疏港公路、瓯江三桥路、沿海高等级公路等承担。综合治理城市交通的交叉口瓶颈,通过交通渠化、信号优化配时等措施,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结合旧城改造解决路内停车问题;并根据规范要求配套完善停车场、库的建设。城市核心区结合各级道路改造,适当考虑组织单向交通。
针对温州市近期道路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对近期建设的三期工程进行方案测试。本次方案测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以现状路网未作任何变化为基准方案,三期工程中的每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方案,进行流量分配,计算每个方案实施后的机动车平均出行时间和总的车分钟,与基准方案进行综合比较,以验证哪个方案实施后的城市总体出行效率最高。
根据上述测试将近期建设项目分为三期工程进行,可以看出这些项目完成后,温州市机动车出行效率大为提高:平均出行时间缩短了近3分钟,总的车分钟减少了152075车.分钟。说明道路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由以上计算,对近期建设三期工程分别进行了流量分配,以验证近期路网承载情况。
验证条件:3-5年后增长的早高峰机动车O-D
验证结果:根据道路流量运算结果显示:广场路、信河街打通后的作用明显,能吸引人民路、环城东路等道路的流量,有效地改善旧城区的交通状况;划龙桥路、江滨路、汤家桥路的建成贯通既承载了新中心区的交通流,又起到旧城区外围交通分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