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交叉口
交叉口是决定城市道路网通行能力的关键,交叉口通行能力必须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不然将制约整个道路网的通行能力。
根据城市道路网的功能和等级划分,城市交叉口形式以展宽式平面交叉口为主,参照规范如下:
表3 温州市城市交叉口选型

注:A--立体交叉口;
B--展宽式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
C--平面环形交叉口;
D--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E--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口
在规划主干路交叉口时,交叉口用地应满足A和B的要求。在B能够解决问题时就不要用A。A只是作为最后的选择。
在平面交叉口交通控制和管理上,机动车交通优先次序是主干路、次干路,最后才是支路。在遇到较多灯控平面交叉口时,首先应展宽主干路交叉口,实现主干路上绿波交通:即主干路机动车驶过第一个绿灯,并按规定的车速行驶,在以后的交叉口上都能遇到绿灯信号。交叉口增加进口道的车道数,目的是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使它与路段的通行能力相匹配,发挥道路网的效能。
自行车道系统应由单独设置的自行车专用路、城市干路两侧的自行车道、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的道路共同组成的连续自行车交通网络。自行车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应贯彻自行车和机动车分流的原则,分流方式根据路网特点,灵活处理,不能强求统一模式。道路等级越高,安全隔离应越彻底,以保障主要道路的交通高效率和交通安全。自行车出行范围应基本上控制在组团内部或相邻组团间,减少自行车长距离低效出行,自行车道路应与具有存车换乘设施的公共交通站点衔接方便,并在站点附近设自行车停车场。
自行车道路根据服务范围及其所承担的自行车流量的大小,可分为干路和支路。自行车干路网密度为1.5-2公里/平方公里,设计车速采用20公里/小时,自行车干路单向宽度应不小于4.5米,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骑车者对安全、照明、绿化等交通环境的要求。
自行车干路与城市主干路相交,可采用简易分离式立交,当与主干路上附近交叉口距离较小,用地难以处理时,也可采用信号灯控制。城市主干路机非干扰严重的交叉口,应加强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的隔离,原则上禁止自行车左转与直行,只允许右转,使自行车直行、左转流绕行,从附近的自行车道路通过,以基本实现主干路交叉口的机非分流。
老城区由于历史原因,街巷密度较高。结合旧城改造,可规划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以自行车为主的支路,逐步提高自行车道路的服务水平。在自行车道路的近远期建设中,由于自行车交通仍然占很大比重,因此需留有充分的自行车道的宽度和面积。远期自行车出行减少,可考虑将自行车道逐步改为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或步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