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到2008年,初步建成首都国际航空枢纽港,年客运吞吐能力达到4800万人次;改造北京北站和北京南站,提高铁路枢纽的接发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对外高速公路网络,建成一批陆上客货交通枢纽,提高公路交通运输水平;建成功能结构较为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容纳能力能够适应300万辆左右的机动车保有量水平;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度,改善地面公共电汽车线网功能结构,建成方便快捷的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共电汽车为主体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市区快速道路高峰时段平均车速要达到45~65km/h,一般干道平均车速达到20km/h;市区范围内基本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乘坐公共交通1次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
2.2.2 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政策
(1)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今后20年内,进一步拓宽轨道交通投融资渠道,改进和完善建设和运营体制,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市区轨道交通规划骨架线网,同时,积极推进通往郊区卫星城的市郊铁路干线的建设。
(2)实行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与引导城市向外发展 并举的交通发展战略。一方面,利用轨道交通所具有的 快速、大容量、改善交通显著的特点,根据交通出行特 征和交通需求,在市区内建设几条轨道交通干线,明显 改善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紧张状况;另一方面,利用轨道 交通可以改善一线、带活多片的特点,充分发挥轨道交 通的引导作用,修建几条通往郊区卫星城的市郊铁路干 线,引导城市向外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3)贯彻公交优先政策,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在规划、设计、管理多层面上推进公共交通优先的落实。在未来5~10年内,从改善公交运行的硬件条件人手,依托于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在市区内尽快建成公交专用道网络系统;改善目前的公交运营线网结构,建立起由快线、普线和支线组成的多层次的公共电汽车运营网络。同时,加快客运交通枢纽建设,改善乘客换乘条件,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
(4)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预计未来10年,北京市将处于小汽车的快速发展期。在不断完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的同时,利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从合理利用域市道路空间资源,建立良好城市生态和交通环境考虑,未来的交通政策将鼓励人们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5)完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一体化。注重地铁、轻轨、市郊铁路、公共电汽车、私人小汽车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协调发展,构成具有不同服务功能、多层次、高效运转的城市客运交通综合运输体系。
2.3 轨道交通功能、层次、系统模式和服务指标
2.3.1 轨道交通功能
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骨干运输系统。具有快速、准时、大运量、舒适性高等特点,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将主要承担中长距离的交通出行。
在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促进城市合理布局方面轨道交通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支持边缘集团及卫星城镇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强有力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吸引大量乘客乘坐轨道交通出行,一方面,可以大大削减地面交通量,以弥补城区道路系统的不足与缺陷;另一方面,有利于历史街区和古都风貌的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3.2 轨道交通层次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服务于市区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第二个层次是服务于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3.3 轨道交通系统模式
市区轨道交通线路主要采用快速大容量的地铁运输系统,在较小的客流交通走廊上,少部分线路采用准快速中运量轻轨运输系统。
郊区市郊铁路所采用的车辆和系统制式有待于在发展建设市郊铁路的过程中加以确定。其原则是,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符合郊区客流运输要求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3.4 轨道交通服务指标
地铁系统运营速度为35~40km/h;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3万~6万人次以上。
轻轨系统运营速度为25~30km/h;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1万~3万人次。
市郊铁路系统运营速度为50~70km/h;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2万~5万人次。
2.4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
2.4.1 确定线网规模的主要原则
(1)满足未来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2)满足城市发展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