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理念II——聚居形态的变迁
本次规划提出高桥从城乡二元模式向城乡融合模式演进的关键在于资源和发展的集约化,城镇结构的扁平化,以及内部组成的多元化。
1.资源和发展的集约化
在“一城九镇”实施过程中,打破行政分割将高桥同凌桥两镇合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奠定了基础。本次规划通过对镇域用地规划的调整,在将工业和仓储向沿江、沿海集聚的前提下,沿规划轻轨线路设置一条居住带,顺应河网肌理,设置社区居住单元。
在沿轨道交通发展的居住带上,我们提出了以居住社区为单元和建设重点的发展方针。社区单元之间用50米以上的绿带隔开,一方面使得社区内的居民容易获得领域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使得社区环境具有城镇的特点和优势。这样高桥能够以环境优势吸引城区人口来此居住;同时通过政策和经济的保障,使得农村的人口向居住带逐渐集聚,从而逐步实现城乡集约化融合发展。
2.结构的一体化
本次提出的结构一体化,是以“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中介,通过集束交通串联的居住社区形成居住带的发展模式,彻底打破了村、镇的行政管理概念。空间结构扁平化和行政结构扁平化相互对应,实现高效管理,是在深入分析城乡二元矛盾之后提出的高度理性的规划。在空间上,规划的居住社区单元顺应地形河道,通过鱼骨状交通线,反向插入原有沿河延展的农村住区,并同原有的网络连成一体,从而使得原有以河为骨架的农业社会的居住模式,逐步向以车行交通为主的社区化模式过渡。这样居住单元之间以河为界,形成城乡一体的、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扁平化结构形式。社区和社区之间采用绿带分隔,有利于形成心理认同感,也使得居民更加容易亲近自然,从而摒弃了传统的中心绿地,沿街商业的街区模式,有利于体现江南水网地区小城镇的特色。
3.内部组织的多元化
在扁平化统一的完整结构下,要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社会稳定就必须强调各单元之间的多元化和差异性。这样的多元化可以表现在城市社区和居住单元两个层面。通过在不同层次的多元化尝试,本次规划力图通过在城乡一体化的扁平结构中以社区和建筑为单位的空间体系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才能保证城市顺应市场和政策的要求健康发展。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高桥的未来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何以一种不变的结构,应对变化中的背景以及不确定的未来,是本次规划研究的重点问题。内部的多元化和灵活性是整体结构扁平化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化不是一种策略,而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