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果树保护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东南部,现有水果林约2.2万亩(含耕地、鱼塘等农业用地),是广州著名的水果之乡。
1998年8月,广州市建委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组织开展广州市总体规划确定南部果树生态保护区范围的规划设计,要求果树保护区在进一步强化绿化环境功能基础上,按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综合协调合理组织分配土地功能,以利果树绿化保护和发展。
一、规划构思
1、功能定位
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是一个以果树生态保护为主要特色,适度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渡假的广州市东南部城市绿色空间开敞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珠区果树保护区在空间形态上起着加强广州市城区与番禺市的空间隔离和改善广州市生态环境的作用。特别是与位于旧城区北部的白云山风景区、旧城区西南部的芳村区花卉保护区,以及珠江水系共同形成广州市旧城区“花、果、山、水”的自然生态系统。海珠区果树保护区的主导功能是为城市提供生态平衡、环境循环自净、自然景致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2、规划原则
(1)生态原则
遵循生态规律,适度开发,保护区域内的生态平衡,使本区真正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开敞空间的作用。
(2)经济原则
加强本区经济发展是促进果树保护和绿色开敞空间形成的有力保障。
(3)可持续发展原则
从空间和时间规划策略上规划本区人口的生活和生存空间,确保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的永续维护和作用,保证果树区的可持续发展。
3、研究方法
(1)生态规则法
按照生态学的方法,根据土地的自然演进过程来选择果树保护区内在适合于“绿”(农业或游憩)的作用和内在适合于建设的土地用途。
(2)公众参与下的动态规划方法
规划的土地利用图是规划与物质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目标的结合图。而规划的合理性和相关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公众的参与。本次规划作在市建委、市规划局的领导下,广泛地听取了镇、村及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反映了镇、村的利益和全市公共利益。
二、规划策略
1、用地控制
合理满足城市建设用地需求。规划除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所确定的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和部分开发用地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果树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将增加570.582公顷,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将主要用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绿化、旅游等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村镇建设用地,适量发展,综合平衡。村镇建设用地选择集中发展的方式。积极保护果树种植用地,规划期末果树种植面积为1031.493公顷,占果树保护区用地的36.36%。
2、果树经营方式的改变和果树更新改造
调整生产规模或经营方式,使果树经营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果树栽培技术水平,增强果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科技示范基地。加速老龄果树的更新改造,同时调整果树品种结构,适应果园深度开发的方向。净化周边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对果树生产的影响。调整果园群体结构,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3、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制定果树林保护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和果林保护区周边污染防治规划。设置果林区隔离带,新滘南路和黄埔涌为果林保护区北缘的边界,其南侧宜建50米宽的以绿化为主的隔离林带,以阻隔汽车尾气、粉尘等对南面果林区的污染影响。规划还对果林区周边布局提出具体要求。
4、果树生态区分级保护与规划管理控制线划定
首先确定了保护与发展控制的原则、目标、规划依据。根据果树的现状情况,制定了保护与发展控制规划方案,具体将果树种植地划定4个级别的保护区。制定相应的果树保护与发展控制方案和政策要求,确定每个区的功能定位,同时对果树区的村镇和城市建设用地提出发展控制要求。果树保护区规划管理划定果树相对保护线、果树绝对保护线、村镇建设用地控制线、城市建设用地控制线。
5、果树保护区综合利用发展研究——果树区旅游发展的可能方向
为了使果树保护区发挥经济、环保、旅游、科研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和作用,分别进行了本区旅游发展的定位与功能、特色旅游项目的可行性、旅游发展及策略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三、创新与特色
规划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注重规划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以适度开发促果树保护”的规划思想。规划研究提出了“果权保护相对控制线”、“果树保护绝对控制线”等新名词、新概念,为果树保护立法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调查研究,还提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构成对大城市边缘地区农村经济制约的问题。规划全过程采用了较先进的技术手段。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五、实施效果
依据果树保护区总体规划,制定了《广州市果树生态特别保护区条例》,依法实行果树分级保护;加强了果树生态保护区保护与发展政策和实施策略、海珠区河涌污染治理、果树更新改造、果树区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等方面的研究;果树生态保护区核心地带的瀛洲生态公园已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