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讯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路、杂乱堆放的柴草垛、四处乱跑的鸡鸭鹅……说到农村环境,很多人眼前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而今,再进乡村,新的景象映入眼帘:农户门前是整洁的水泥路,路边不见了柴草垛、粪堆和垃圾堆,鸡鸭鹅等禽畜也搬到了专门的“小区”里,树木扎根在房前屋后……
农村环境干净了、亮丽了。长久以来留存的印象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农村整洁优美的气息迎面扑来。是什么让农村旧貌换新颜?在创建“三优”文明城市中,我市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给农村带来了变革,让农村一改昔日的旧面貌。
治理农村环境就是改善民生
我市城市环境日新月异,山水园林城成为最鲜明的特征,市民充分享受着大树进城、人走林中、车行林下的惬意生活。然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前院后圈、人畜混住、柴草乱堆、垃圾乱扔、污水乱倒,成为影响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成为农村干部群众最为迫切的期望。
让广大村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就是实实在在的民生,这是我市决策者的共识。在市委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杜吉明向在场的各级领导干部大声疾呼:“搞不好城乡环境就不是称职干部!”同时说:“好的要给待遇,不换面貌就换班子!”杜吉明在市里强调环境整治,出门在外也留意观察。外出开会,开会之余总向人家打听那里的环境如何,虚心询问环境整治方面的做法;到外地学习,走到哪里,环境卫生都是书记必看的内容。到山西长治学习考察,就是书记在一次学习中根据了解到的信息组织的一次大型活动。结果,在长治3天的时间里,考察团成员深入长治市及其所属的6个县20多个点学习考察,行走在长治的城乡,随便走进哪个村屯,不但看不到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现象,甚至连一个塑料袋、一张废纸片都看不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达到如此效果。从长治回来,书记说“服气了、失眠了”。杜书记重视环境整治之程度,可见一斑。
只有认识提高、思想统一,才能行动一致,抓好工作落实。针对税费改革后一些村屯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投入相对不足,存在污水脏水靠蒸发、垃圾随风刮、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只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才是转变这一现象的根本。市委书记、市长和市级几个班子领导亲历亲为抓农村环境,各区县场党委、政府也迅速响应,切实把城乡环境整治摆上议事日程,抓在手上。各乡镇积极投入整治农村环境的大潮中。新兴区红旗镇、茄子河区茄子河镇、勃利县永恒乡、桃山区万宝河镇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把治理农村草堆、土堆、粪堆、垃圾堆“四大堆”、实现村容整洁作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来抓。成立了由乡镇主要领导牵头,城管、交通、公路、林业、财政等部门参加的领导组织和工作班子,实行乡镇领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帮包责任制,建立了严格的督导奖惩机制,并把治理“四大堆”,开展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活动列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软任务”变硬指标,层层落实,定期督查,年底总评,取得了显著效果;茄子河区中心河乡、宏伟镇,新兴区长兴乡,勃利县青山乡、抢垦乡也根据乡(镇)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抓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如今,各乡镇村屯多措并举,加快村容整治步伐,乡村道路建设硬化路实现全覆盖,村屯绿化、美化水平逐步提高,环境卫生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大多数村屯得到落实。大部分农民的生产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市17个乡镇34个村屯环境卫生基本达标,70%村屯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