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大省的五年绿色路
时至冬日,行走在山西城乡道路上,在两旁凋零的树枝上仍能感受到几个月前的那蓬勃绿意;进入采暖期后,太原、临汾等地的市民也能明显感觉到空气中难闻的煤焦味比几年前淡了许多。
变化,源于过去几年间,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矢志不渝的毅力,在三晋大地上开展的规模空前的治污植绿行动。
"蓝天碧水不再是我们的奢侈品"
12月1日早晨,临汾市新建成的汾河公园里水波潺潺。虽然天空中有一点雾霾,但丝毫没影响正在晨练的陈武斌的心情。"几年前还不是这样。那时的冬天,空气中满是浓浓的煤焦味,早晚出来,市区的能见度不超过50米。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根本看不到蓝天,好天气只能靠风刮。"他说。
2006年以前,临汾市在全国113个污染重点监控城市中曾连续三年位列倒数第一。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达4.18,二级以上天数全年只有200天左右。
临汾是山西省的一个缩影。2005年,该省人均负荷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烟尘、工业粉尘、工业固废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1.1倍、3.7倍、2.9倍、14.2倍。11个省辖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达4.35,二级以上天数平均226天,临汾、大同、阳泉处于全国污染倒数"黑五甲"之列。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当时山西人摆脱不掉的黑色印记。山西省环保部门2006年在全省开展的调查显示,82.47%的被调查者认为全省环境破坏程度已经非常严重,76.08%的民众对自己所在城市的环境质量不满意。
痛定思痛,壮士断腕。山西省从2006年开始,以污染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为抓手,在全省打响了环境治理攻坚战。省委、省政府当年决定将"蓝天碧水工程"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在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几年来,先后对80名未认真履行环保职责的有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2007年以来,山西省还建立了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问责制和奖惩制。各级环保部门也以超常规的举措和严厉的打击制裁手段,整治环境顽症。在全国率先推出"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制",累计对1236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和1606套设施实施了环境污染末位淘汰。
治理环境不惜牺牲GDP。在实施污染总量控制过程中,山西先后否决了989个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的"两高一资"项目,涉及投资1265亿元。首创"区域限批"制度,先后对17个市县实施了区域限批,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重污染项目700余个,涉及投资近1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