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冀:哥本哈根会议后气候谈判进入低潮期
媒体:邹老师怎么看?
邹冀:我很同意你刚才提的这种观察的方法,向前看,向后看。实际上在观察国际气侯进程的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气侯历史的关键。如果想想我们在80年代,全世界还没有几个人知道气侯变化的问题。到了90年代,有了公约,有了议定书,那10年可以说是进展比较大,辉煌的年代。然后到了2001年有了协议,势头还是比较猛的,发展比较快。甚至于一直到了去年,哥本哈根的会议,那个时候可以说在公约历史上,是把人们的期望调到最高的一个点,去冲击一个更新的协议。但是应该说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大家就会容易悲观失望,特别是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全球经济危机,还有其他重要的关注,确实是还有一些主要的具有影响的大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比如美国的选举,这都会给进程蒙上一些阴影。
但是如果你要从历史的长河看,谈判一直是艰苦的,进展也不可能总是高潮迭起。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经历了哥本哈根那样的一个大的期望,失望之后,人们可能现在心里疲劳了。事实上,我觉得气侯进程也进入了一个低潮期,这个是不用讳言的。但是在这种低潮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它进程本身的重要性、必要性,应该看到它的前途,应该看到积极的方面,我认为这样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邹冀:中国应高举保护气候变化的大旗
这里面最基本的,刚才学都讲的,保护全球气侯是所有国家,每个人类分子的事情,这是你的家园,这个是从宏观的尺度上来看这个问题。另外一个对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尤其是重要。之所以重要,过去我们常说的,气侯变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是一个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对全人类的影响,我们占20%的人类的人口,对人类有影响对中国就有很多的影响,因为我们的幅员在世界上也是很大的国家。从有统计有记录的数据来看,自然灾害的频率,烈度都在上升。就是我们创造的财富,辛辛苦苦创造的GDP也好,各种财富,最后又被这种气侯变化的负面影响给吞噬掉了,你等于白干了。
所以我认为气侯变化的问题,不是一个小事情,涉及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能不能保住,涉及到我们经济社会能不能长期发展。我们的人民能不能真正最后的安全、幸福、尊严,跟这些问题是有关系的。特别是中国今天,它从总的发展战略上来看,它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就是说它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改变,如果没有气侯变化这个事情,它也得转变,因为你的资源,你的能源,已经到了一个紧张期。不是一个局部的,短时间的紧张,如果你这么发展下去,依靠大量的资源、能源投入,去支撑你的经济增长的话,已经是难以为继。
我认为中国的领导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从政治的高度,从哲学的高度提出要搞科学发展观,要走可持续发展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这些都不是凭空提出来的,就是遇到这困难了,所以这样中国的经济必须要转型。
另外一个,过去七八年,我们的经济主要依靠向重化工业投资,当然在工业化的阶段,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最后的经济是不是还是主要依靠在重化工作,高能源强度工业的这种投资来支撑吗,我们的经济增长,恐怕再这么走下去就失衡了。事实上已经失衡了,可能我们要向消费行业,向第三产业方面转变,做这种结构性的调整。因为我们的出口,现在是出口在我们的整个经济增长中占的比重也比较大。一方面有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同时它的一些弊端又显露出来了。
我刚才讲这些无非就是讲,中国经济本身就要调整,这个调整和我们现在说的保护全球气侯变化,节能减排是高度一致的,我认为中国现在应该是高举保护气侯变化的大旗,过去我们都说欧盟是很环保的,我认为中国要做的比欧盟还要环保。这件事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以在这里面,中国要以更加富有建设性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这个国际合作中来。这个时候就说到未来,我有信心,我认为世界力量的对比在发生变化,比如像这种新兴经济体,他们真正在高速发展,他们已经意识到,要走一个新型的发展道路,这种新型的发展道路是不是可以创造商机的,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就是牵引一些新的技术出现,开创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