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样的一个势头真的形成了,那么我认为整个国际气侯的进程的格局就发生了变化。
所以我倒奉劝发达国家的政治家,在这个问题上,要看到世界的战斗力量在发生变化。这时候有远见的发达国家的政治家,它应该去适应这样的趋势,然后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参与进来,这样也可能形成一种共鸣的局面。如果你现在这么保守,你不去事先的做投资,或者做一些共存,那么将来你有什么理由去参与这些红利的分割呢?
媒体:我在坎昆会议上发现很多有趣现象,国外的媒体或者学者,包括各国的代表,对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未来的十二五规划非常感兴趣。他们经常会问到,你们十二五规划有哪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两位怎么看过去这几年,中国在应对气侯变化,低碳经济转型方面做出的一些努力?
邹冀:中国十一五减排可圈可点尚需改进
吕学都:我觉得你提这个问题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这里边重要在怎么去看中国现在在做的这些行动。咱们国家在十一五就已经制定了整个五年的节能减排的国家目标,而且是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去实现这个目标。十二五现在国家目前正在讨论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大家可以给意见。很多国家中断了释放这样的信号。中国领导人、中国政府对气侯变化问题,确实是把它放在非常高的优先事项,把它作为整个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跟整个局势发展密不可分的。
邹冀:于“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这些环境能源的政策评价,一个叫可圈可点,一个叫做尚需改进。可圈可点就有很多报道、统计数据这个不用细说,可以看出来有很大进展和转变,最重要的转变是人们观念的转变,然后也确实从各种报表、数据各种实际的建设项目中,这种例子太多了。
但是我又说尚需改进,我们谈到未来气侯变化问题的光明的一面或者有希望的一面,这个确实是这样的。但同时我们要看到挑战的一面,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找到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我们更高的目标,这个挑战会变得越来越严峻。
不能说我们现在的中央财政越来越强,老百姓兜儿里也有点儿钱了,企业也有钱了,好像就能干成这个事儿了,不一定。就是说你有钱了,可是不懂得怎么有效的使用,恐怕你有也完不成这样的事,将来“十二五”、“十三五”的目标。
这里面就给我们提出应该以更加智慧的方式来实现我们未来的战略目标,而“智慧”两个字儿是很难做到的,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做制度创新,这个我认为是“十二五”期间,为什么大家说的拉闸限电的问题,都跟制度有关系。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保证我们经济的数据吻合,保证我们节能减排的工作能够用全社会最小成本的方式去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样才更长效,才更有保障,才更可靠,所以这个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想在“十二五”期间,在未来的更长的历程里面,中国的决策者应该逐渐的把自己具体工作重心向这个方向转移,要形成更加清晰的政策思路和战略思路,这样会给我们未来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吕学都:拉闸限电减排不可持续
吕学都:我补充一点邹老师讲的,我同意你刚才说的挑战问题,下半年以后,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这种强制的行政命令,拉闸限电来实现整个“十一五”的节能减排目标。要说这种愿望是好的,就是国家制订的目标,制订的计划,地方采取可能采取的政策和行动去实现国家的目标,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而且那种强制拉闸限电的做法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做法,甚至是一种破坏性的做法,从这里面就提出一个巨大的挑战问题。实现国家目标里面完全避免采取强制的,对经济破坏性的行政手段来做这样事情。这里面可能就要求政府部门,让企业让各个机构有更多选择的办法去实现这个目标,这里面就需要很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