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11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通过了《公约》和《议定书》两个工作组分别递交的决议后,终于落下帷幕。
会议在认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在、适应、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说,本次会议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是重建了哥本哈根会议后人们对对话和多边机制逐渐丧失的信心。
坎昆会议取得两项成果
中国代表团在坎昆会议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对坎昆会议做出积极评价,认为会议取得了两项成果,一是坚持了《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保了2011年的谈判继续按照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双轨方式进行;二是就适应、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心问题的谈判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谈判进程继续向前,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比较积极的信号。
按照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的说法,我们甚至可以判定,坎昆会议是基本成功的。12月9日深夜,解振华在中国代表团住地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坎昆会议必须要成功,成功的标志就是在现在的《公约》、《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和哥本哈根政治共识的基础之上向前进。第一是方向不能变,第二是应该有所前进。
离中国的希望还有距离
《议定书》特设工作组案文草案敦促《议定书》附件一国家(包括大部分发达国家)提高减排决心,并进一步同意《议定书》附件一国家利用碳排放交易等机制实现减排目标。
《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案文草案则指出,《公约》各缔约方应该合作,尽可能促使全球和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认可发展中国家达到峰值的时间稍长,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减贫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优先事务。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历史责任必须带头应对气候变化及其负面影响,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可预测的资金、技术以及能力建设。
草案还决定设立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不过,该草案并未明确阐述这一长期资金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