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于去年哥本哈根的热闹场景,坎昆会议感觉一直“静悄悄”。正如会前各方的纷纷表态:“务实、低调”,这似乎已经成为坎昆会议的主题词。但这并不说明,坎昆会议就不重要,其实,过度的“平静”可能恰恰说明国际气候谈判已到了危机关头。面对这种脆弱的局面,各方只能如履薄冰。
20年的国际气候谈判,其实是一笔糊涂账。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再到“巴厘路线图”、《哥本哈根协议》,除了像中国、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真正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切实的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之外,发达国家鲜见真正作为。美国一直拒绝参与有约束力的国际行动,日本等国除了空喊口号之外再无行动;欧盟虽有行动,甚至承担并完成了《京都议定书》的承诺,但细究之下,这些所谓的减排,绝大部分是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行CDM(清洁发展机制,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完成的。
众所周知,在国际气候谈判历史上,是在联合国主导下进行的。但从《京都议定书》开始,由于该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设定了强制的减排责任和援助发展中国家的义务,西方尤其是美国便开始一边为谈判设置障碍,一边抱怨联合国谈判机制效率低下、决策艰难。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会场异常火爆。然而火爆过后,满地一片狼藉,会议眼看就要无果而终。最终挽救这场危机的,还是以中国为主的“基础四国”。倘若没有温家宝总理最后的积极斡旋,哥本哈根会议真不知该如何收场。
《哥本哈根协议》是积极的。它重申了双轨制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保住了“巴厘路线图”。在某种意义上,它最积极之处还在于挽救了联合国的颜面。
虽然,发达国家目前也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撕毁《公约》。因为这样,一来,发达国家无法开辟一条可替代联合国的谈判渠道。二来,在攸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气候变化议题上,谁也不敢轻易公然与这项事业为敌。
但是,今年在坎昆的谈判,各方都十分小心翼翼,暂时先求“小同”,存“大异”。 大会主席、墨西哥外长埃斯皮诺萨多次表示,坎昆不会是收获一揽子最终协议的地方,但是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很有希望取得一些小而具体的协议。其意是说,先推迟减排目标、责任分担、《京都议定书》命运等核心议题的谈判,暂时就相对容易达成的议题展开磋商,而且这些议题也只能适可而止,先建立专门基金、技术转让机构再说,至于更进一步的细节,以后再谈。
其实,即使是这些目标,谈判难度也不小。这些议题直接关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补偿和援助义务,虽不涉及核心利益,但也涉及利益和伦理问题,结果如何,尚无定数。
联合国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危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一再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某种信任缺口,这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谈判未能取得良好进展的原因。他甚至放了狠话:“坎昆会议必须取得进展。”而针对国际气候谈判的最大拦路虎美国,《公约》秘书长也撂下重言:“20年来,世界一直在等待美国对气候变化有所行动。”
展望坎昆,攸关人类命运的减排问题难以取得进展,而资金、技术、毁林等非核心议题有望达成有限度的协议。因此,坎昆会议的目标,与其说是挽救气候,不如说是挽救联合国谈判机制,挽救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