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和第6次《京都议定书》成员国大会将于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此次会议将是自去年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推进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的又一重要国际会议,旨在推进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双轨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各方气候谈判立场如下:
美国:按照其意志设计“减排路线图”
自布什政府后期,美国积极争取国际气候谈判主导权,以期按照其意志设计“减排路线图”,并将哥本哈根进程视为恢复国际气候谈判主导地位的良机。
然而,美国国内气候与能源政策辩论分歧严重、进展缓慢。一年来,提交参议院讨论的10余部综合性与专门性法案无一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形势低迷、医保法案优先推动、民意支持基础削弱及利益集团争夺加剧等。在刚刚结束的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在众议院实现翻盘,在参议院夺回若干席位。国会力量对比的最新态势使得美国综合性气候与能源立法前景更趋黯淡。未能获得国会的法律授权,行政机构根本无法藉以形成强有力的联邦气候政策。美国联邦气候政策的缺失与不确定性成为当前国际气候合作进程的重大障碍。
在减排目标上,美国尚未作出新的具体承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奥巴马政府参照众议院先期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仅提出至2020年将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7%。事实上,这一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约4%。在资金与技术援助问题上,美国一方面表示尊重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高调承诺,另一方面却在资金来源、管理及分配机制等问题上纠缠不休,未见实质行动。在未来国际气候合作方面,美国反对延续京都机制,力图脱离联合国框架,将谈判引入“单轨”,要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承担量化减排指标,并以此作为避谈自身责任的理由。在减缓行动透明度问题上,有意混淆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的义务,在今年波恩、天津会议等谈判场合要求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行动等也纳入国际核查范围,并以此作为自己作减排承诺的先决条件。
欧盟
欧盟对当前自身谈判地位的弱化及哥本哈根会议成果不满,意图赢回在未来国际气候合作机制构建中的主导权。首先,虽然有所摇摆,但是欧盟仍倾向于支持国际社会就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之后的减排达成协议,制定约束性指标。再者,在减排目标上,英、法、德等力图推动欧盟的减排目标从此前承诺的20%提高到30%。但是,须以其他谈判主体的“可比性”行动作为前提。并将其未来减排行动的可能性与“三可”和透明度问题挂钩。第三,在落实资金援助方面,欧盟表示愿意履行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快速启动资金,并承担总额的约1/3。还表示将资金承诺纳入各成员国预算。目前,落实情况也并不乐观。第四,为扩大其影响力,欧盟将工作重点转向对气候变化影响减缓和适应能力最差的地区。比如,与孟加拉等举行“全球气候变化亚洲区域会议”,承诺向孟加拉、马来西亚及柬埔寨等提供资金援助。
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
作为“77国集团+中国”的组成部分,“基础四国”已经成为当前谈判中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中坚力量。目前,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已经建立其稳定的磋商和协调机制,在一系列核心问题上持相同或近似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