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番禺区的丽江花园,网民为“巴索风云”的业主和几位志同道合者也自发开展垃圾分类活动。2009年,这个小区的很多业主因为反对在附近修建垃圾焚烧厂,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维权运动。
他们首先选择的对象是有害垃圾。去年4月,“巴索风云”和几位网友还将收集到的旧充电电池、荧光灯管等六袋有害垃圾送到市城管委。
去年5月,广州启动全市垃圾分类试点。丽江花园未能入选,金色家园、越秀区广卫街社区,以及丽江花园几里外的海龙湾小区则被纳入试点。
与金色家园的细致不同,广卫街的分类模式简单明了,居民只需把湿的厨余垃圾分开投放,做到“干湿分离”即可。
如何处理厨余垃圾,是试点社区或小区普遍面临的难题。据张宝昌提供的数据,拥有321户居民的金色家园,每天约产生350公斤生活垃圾,其中可回收物7到10公斤,厨余垃圾则超过200公斤。
在广州市每日接近1.5万吨的垃圾清运量中,厨余垃圾量超过一半,但只有金色家园、广卫街社区等少数试点的厨余垃圾才能与后期处理对接,或者说得到恰当的后期处理。广州市城管委分类管理处处长余尚风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更多的厨余垃圾生化处理厂尚在规划和建设之中。而在与海龙湾小区对接的厨余垃圾处理厂,去年6月就因为气味问题而停工。后来,与这个小区对接的垃圾车依然是混装运输,小区居民很快失去分类投放的动力,小区的垃圾桶内也恢复了各色杂陈的常态。
其他一些被列入试点的小区,也陆续没有了动静。
管理办法出台
广州市启动垃圾分类试点之前一个月,即去年4月,广州启动了垃圾分类的立法计划,市城管委也开始就规章的草稿征询相关机构、企业和专家的意见。五个月后,《分类规定》面向公众征询意见。
和中国很多城市一样,广州的垃圾处理能力和垃圾产量严重不匹配。广州市官方表示,整座城市每天进行填埋和焚烧等终端处理的生活垃圾近1.4万吨,现有设施基本上是超负荷运作,如果再不推行垃圾分类,将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