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因素则往往是诱发和推动因素。有专家介绍说,近10年北方的干旱化,其原因主要是降雨减少,但对这一地区来说水资源利用不当、地表水在上游被劫夺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可能成为主因。科尔沁草原地区西辽河的断流和大批湖泊淖尔的干涸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地下水超采之后近层土壤水分减少,土地干旱加重,从而使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增大,为荒漠化和沙漠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干旱地区,有限的水资源成为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而我国大部分干旱区缺乏这一认识,只注重水资源的生产和生活功能,而对其生态功能认识不足,结果引发了人为生态灾难。如由于塔里木河上游拦蓄用水量过大,使下游地区经常断流,结果造成下游地区沿岸大批胡杨死亡,绿洲萎缩或消失,沙漠化土地迅速发展。
沙化扩展速度趋缓
前不久,记者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榔头沟采访时,一些村民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昔日黄沙弥漫、流沙压塌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这种变化得益于国家连续多年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5年间河北省沙化土地减少2782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一;荒漠化土地减少1802平方公里,减少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形成了20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初步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风沙南侵的第一道生态屏障,使1156万亩农田和1650万亩草场得到有效保护。
有关专家表示,根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分析,受过度放牧、滥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降水量偏少等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川西北高原、塔里木河下游等区域沙化土地处于扩展状态,但扩展的速度已经趋缓。
对此,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持续净减少之势,主要原因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草原建设与保护、水土保持等一批与防沙治沙相关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实现持续好转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活化治理机制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的动力源泉。中央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等一系列决策,激发了土地沙化治理者的投入积极性。第三,实施扶持政策是推进治沙工作的有力措施。国家实行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和草原补贴政策,一些地方实行了治沙财政补助政策,不但对沙区林草植被恢复和保护起到了良好作用,而且对解决农牧民生计,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减轻人口压力有明显作用。
另外,这些年西北地区降水偏多,也促进了植被恢复和改善。据监测,近10年来西北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本次监测期与上个监测期相比,北方荒漠化地区降水量总体上持平,局部地区有所增加,降水对促进这些地区天然植被自然修复和提高工程治理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既保护生态又发展经济
国家林业局治沙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相关监测分析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的严峻形势尚未根本改变,土地沙化仍然是当前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
治理荒漠化,人们不仅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还要与膨胀的人类生存压力相抗争。
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出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恢复。重点是解决好生态环境恢复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矛盾,保护生态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