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验证雨污分流的效果,有关部门决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试点。2007年,选择了占地11.23平方公里、规划5万人口的锁金村地区。经过立项等准备,2009年5月,锁金村雨污分流工程正式开工。
2010年,城市道路改造工程的启动,给雨污分流工程带来了机遇。市住建委决定,抢抓机遇,结合道路改造、街巷整治和小区出新,同步埋设管道,将道路影响降到了最低。
“更大的机遇,来自为民、惠民、便民的城建理念的确立。”回顾我市近年来的水污染治理历程,市住建委主任周金良深有感触地说:“前些年的努力,为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市委市政府部署全市把低碳、绿化、智慧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中体现出来的工作思路,让我们下决心做了多年来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因城市建设处在动态中,当时根据工程初步设想,需要埋设500公里污水主干管、4000多公里支管,还涉及3000多个住宅小区及企事业单位的雨污分流管道的重新埋设,不可避免要对道路进行开挖,会给城市交通、百姓出行及环境都带来一定影响。这也是十多年来“想做而不敢做”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抢抓当前机遇,随着城市发展,以后再想做就会变得更难。”一位当年参与规划设计的专家表示。
“战场”在主城区,施工组织更要精细化人性化
在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的主城区埋设污水管,难度可想而知。
据了解,地下管道施工位置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地下管线分布现状,还要避开地下通道、地铁、防空洞等地下设施,所以,有些路段不得不在快车道上施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近日视察我市城建重点项目时强调,“要加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管理,每一项工程都要做到精心组织,文明施工,每一个城市建设和管理项目都要做到精细化、人性化。”
精细化、人性化,贯穿了“战场”在主城区的雨污分流工程的全过程。
“快车道上的施工工地,就像一辆停在道路上两三个月的抛锚车,势必对交通造成影响。在施工前,我们必须考虑如何通过改善施工工艺,将影响降到最低。”市市政工程建设处副处长徐长洲说。
去年5月,珠江路开始实施雨污分流管道埋设。考虑到该道路交通繁忙,路幅有限,而管道埋设又较深,市市政工程建设处决定采用非开挖的顶管方式。该工艺无需大面积开挖路面,只在道路上间隔一定长度两侧各开挖一个深井,通过顶管的方式在道路下方进行管道埋设,保证路面的通行。
如何将影响再降低一点?建设部门总结前期经验,结合施工路段地下土质情况,不断改进施工工艺。
一般顶管施工,需要每隔80—100米挖一个深井,而在珠江路可以将间隔拉到150—200米,有的地方甚至可达到280米,这样深井的数量就大为减少。此外,按照传统工艺开挖深井,需要围挡宽10米、长20米的工作区,对交通影响很大。建设部门采用高压旋喷桩等先进工艺,将围挡宽度减少到6米,这样,留出了一股宽4米的车道,供车辆通行。